产后访视中的抑郁筛查:守护母婴健康的温暖行动
产后访视中的抑郁筛查:守护母婴健康的温暖行动
2025年1月,国家卫健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生育友好医院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孕产期抑郁症筛查纳入常规孕产期保健服务和产后访视。这一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孕产妇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也凸显了产后抑郁症筛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分娩后并发症,其发病率不容忽视。据统计,我国孕产妇在孕期的不同阶段,抑郁情绪的患病率在20.17%至27.57%之间,有13%-30%的孕产妇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围产期抑郁。这意味着,在每5名孕产妇中,就可能有1名正被抑郁情绪困扰。
产后抑郁症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持续的悲伤、绝望、焦虑、睡眠障碍、食欲改变、自责等。这些症状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婴儿的认知和语言发展产生长期影响。因此,及早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
目前,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是广泛使用的筛查工具。该量表由Cox J于1987年编制,包含10个问题,用于评估产妇的心理状态。量表主要适用于产妇,要求根据最近一周的实际感觉选择最符合自己的选项。通过量表评分,可以初步判断产妇是否存在抑郁倾向。
在实际操作中,产后访视是发现抑郁的重要环节。医护人员会通过观察和交流,了解产妇的情绪状态和生活习惯。如果发现异常,会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或转诊至专业医疗机构。这种早期干预机制,有助于预防病情恶化,保护母婴安全。
然而,目前社会对孕产期抑郁的认知仍显不足。有数据显示,40%的患者家人对产后抑郁者的态度是漠视,还有13%的家属认为她们是矫情。这种误解和偏见,往往成为患者寻求帮助的障碍。
因此,除了医疗层面的筛查和干预,还需要加强公众教育,提高社会对孕产期抑郁症的认识。通过孕妇学校、社区活动、媒体宣传等多种渠道,普及抑郁症防治知识,消除对精神疾病的歧视,营造理解和支持的氛围。
产后抑郁症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疗机构、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完善的筛查机制,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以及营造关爱孕产妇的社会环境,我们可以帮助更多母亲走出抑郁的阴影,享受育儿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