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人体耐热极限远低于35℃,高温防护指南请收好
最新研究:人体耐热极限远低于35℃,高温防护指南请收好
2024年8月,《自然》杂志发表了一项关于人体耐热极限的重要研究,该研究由悉尼大学高温与健康实验室负责人奥利·杰伊及其团队完成。研究结果令人震惊:人体的耐热极限可能远低于此前普遍认为的35℃湿球温度(WBT),年轻人的WBT耐热极限在26℃到34℃之间,年长者的耐热极限更低,仅为21℃到34℃。
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对人类耐热能力的传统认知。湿球温度是综合考虑热量和湿度对人体影响的指标,能揭示人体通过排汗来散热的能力。此前,科学界普遍认为35℃的湿球温度是人体的生存极限,但在实际环境中,这一温度可能根本无法达到。
人体耐热机制与高温危害
人体在极端高温下的表现如何?悉尼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模拟热浪的气候舱,对参与者在高温环境中的生理反应进行了详细监测。研究发现,当湿球温度达到31℃时,许多人的体温就会开始失控上升。这一温度相当于气温40℃伴随75%相对湿度的环境,而在此条件下,一名健康成年人仅能存活6小时。
为什么人体在如此高温下难以生存?这与人体的散热机制密切相关。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37℃,当环境温度接近或超过这个温度时,身体会通过出汗等方式散热。但当环境温度过高,尤其是湿球温度超过人体耐受极限时,散热机制会逐渐失效,导致体温持续上升,最终引发中暑、热射病等严重健康问题。
高温天气下的科学应对
面对日益频繁的高温天气,如何科学应对成为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生存技能。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防暑降温建议: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尽量避免在一天中最热的时段(通常是中午到下午)进行户外活动。如果必须外出,应做好防晒措施,佩戴遮阳帽、太阳镜,并涂抹防晒霜。
保持室内凉爽:使用空调、风扇等设备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使用湿毛巾或冰袋帮助降温。同时,注意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湿度过高。
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高温天气下,人体通过出汗流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因此,需要频繁饮水,并适量摄入含盐分和矿物质的饮品,如运动饮料或椰子水。
关注身体状况:注意观察自己和身边人是否出现中暑症状,如头晕、恶心、皮肤发热等。一旦发现,应立即转移到阴凉处休息,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情况严重时,应及时就医。
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对高温更为敏感。应尽量让他们待在凉爽的环境中,避免剧烈活动,并确保他们有足够的水分摄入。
合理安排户外工作:对于必须在户外工作的人员,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在最热时段工作。同时,应提供充足的遮阳设施和降温设备,并确保他们能够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高温天气可能成为常态。了解人体耐热极限,掌握科学的防暑降温方法,对于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至关重要。面对高温,我们既要重视,也要科学应对,让这个夏天既安全又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