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柑橘产业正谋求转型升级,从“大”到“强”
广西柑橘产业正谋求转型升级,从“大”到“强”
2025年,广西柑橘产量预计突破1022万吨,这一数字不仅展现了广西作为全国最大柑橘产区的实力,也折射出产业面临的严峻挑战。近年来,广西柑橘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产能过剩、品质下降、病害威胁等问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广西柑橘产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产业困境:产能过剩与品质危机
广西柑橘产业的快速发展始于2012年,短短几年间,砂糖橘种植面积就达到300万亩,沃柑种植面积更是从8万亩迅速扩张至100万亩。然而,这种快速扩张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首先是产能过剩。2024年,广西柑橘产量已突破千万吨,占全区水果产量的50%以上。如此庞大的产量,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价格持续低迷。以砂糖橘为例,集中上市时期价格一度跌至每斤不到2元,果农丰产不丰收的现象屡见不鲜。
其次是品种单一。广西柑橘种植品种过于集中,砂糖橘和沃柑占据了总种植面积的近70%。这种单一的品种结构导致上市时间高度重叠,进一步加剧了供需失衡。同时,过度依赖少数品种也增加了病害风险。
最后是黄龙病的威胁。作为柑橘产业的头号杀手,黄龙病在广西多个产区均有发生。尽管农业部门加强了病虫情报监测和防控指导,但病害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一旦爆发将对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转型升级:从“量”到“质”的跨越
面对挑战,广西柑橘产业正在谋求转型升级,从追求产量转向提升质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经营。
品牌建设是重要抓手。广西以“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为引领,积极推动水果产业提档升级。目前,广西已有267项水果类广西地方标准,建成多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南宁火龙果、平南石硖龙眼、北流荔枝、百色芒果等24个果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多个“桂字号”地理标志农产品成功出口海外。
深加工发展为产业注入新活力。在武鸣区,首个沃柑深加工项目已投产,日产能达1万件沃柑汁饮料。该项目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还为当地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融安县则规划投资0.5亿元,推进金桔深加工项目,致力于打造以金桔为主,淮山、罗汉果、头菜等为辅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广西统筹全区17家农业科研院校的7个水果团队开展科技攻关,建设112个试验示范基地。葡萄一年两收、柑橘树冠覆膜延迟采收、“光驱避”防治荔枝蒂蛀虫等多项技术得到规模化运用。同时,广西还建立了8个水果新品种区域试验及生长性状鉴定评价基地,对60个优势品种进行区域试验和品种评价,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未来展望:从“大”到“强”的跨越
广西柑橘产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通过控制种植规模、优化品种结构、加强病害防控、推进品牌建设和深加工发展,广西柑橘产业有望实现从“大”到“强”的跨越。
这一转型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共同努力。政府应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企业要积极投身深加工领域,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农户则需要转变观念,从追求产量转向注重质量,加强果园管理。
广西柑橘产业的未来,不仅在于产量的提升,更在于品质的保证和产业链的完善。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广西柑橘才能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