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D模式引领高铁站设计新趋势:从交通节点到城市综合体
TOD模式引领高铁站设计新趋势:从交通节点到城市综合体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苏州东站枢纽综合开发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作为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副中心吴淞湾未来城的核心项目,苏州东站将通过TOD 5.0模式,打造一个集交通、商业、办公、居住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综合体。
从TOD1.0到TOD5.0:高铁站设计的迭代升级
TOD模式(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是一种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最早由美国提出。其核心是在公共交通站点(如高铁站、地铁站等)周边800米范围内,通过混合用地开发,实现居住、商业、办公等多功能的有机融合,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促进可持续发展。
从发展历程来看,TOD模式已经历了五次迭代:
- TOD1.0:以单一车站为中心的开发模式
- TOD2.0:车站与周边地块一体化开发
- TOD3.0:引入商业配套,形成站城一体
- TOD4.0:融入产业功能,打造产城融合
- TOD5.0:实现“高铁+地铁+产+商+城+居+人”全方位一体化开发
中国依托全面的高铁网络,率先探索出TOD5.0模式,成为全球TOD发展的新标杆。
高铁站TOD设计的关键要素
TOD模式在高铁站设计中的应用,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站城一体化设计
通过地下空间开发和空中连廊系统,实现高铁站与城市功能的无缝衔接。例如,苏州东站项目通过地下城市通廊和空中立体公园,将南北街区串联起来,形成一体化的城市公共空间。
多层次交通接驳
构建高铁、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换乘体系。东莞虎门站改扩建工程中,通过“银翼”设计,不仅优化了站房功能,还提升了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效率。
复合功能开发
在高铁站周边布局商业、办公、酒店、住宅等多种功能业态,形成24小时活力社区。苏州东站项目融合了车站、商业、酒店、办公研发及居住等多种复合业态,营造极具活力的城市综合体。
人性化空间营造
通过绿色生态元素和公共艺术的融入,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米兰新门加里巴第区项目中,通过抬高建筑打造人车分离的公共空间,并设置喷泉艺术景观和公共艺术作品,成为城市新区的心脏。
TOD模式的实践案例
苏州东站:TOD5.0模式的最新实践
苏州东站项目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是通苏嘉甬高铁、苏淀沪・如通苏湖城际、轨道交通2号线、6号线和规划市域线等多轨交汇处。项目总开发规模约147万平方米,致力于打造长三角产融新门户、苏州东南副中心。
项目通过地下空间和空中连廊实现南北街区的缝合,形成多元功能的地下、地面、空中一体化城市公共空间。同时,通过九栋高层塔楼围合布局,凸显高铁站的标志性,营造超级门户形象。
东莞虎门站:既有车站的TOD改造
东莞虎门站是广深港高铁客运专线上的重要节点,Aedas与铁四院团队提出了“如虎添翼”的设计构想。通过南北两侧扩建“银翼”覆盖新候车厅和城市公共空间,不仅优化了站房功能,还提升了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效率。
国际经验:伦敦金丝雀码头与米兰新门
伦敦金丝雀码头通过轻轨和地铁的引入,将一个废弃码头改造成为世界级金融中心。米兰新门加里巴第区则通过抬高建筑实现人车分离,打造了一个以新旧合一、垂直整合为特色的城市再生样板。
未来展望:更绿色、更智能、更人文
随着技术进步和理念更新,未来高铁站设计将呈现以下趋势:
- 绿色可持续:更多采用绿色建筑技术,打造低碳环保的交通枢纽
- 智能化融合:通过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提升运营管理效率
- 人性化设计:更加注重使用者体验,打造舒适便捷的公共空间
TOD模式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职能节点,将在高铁站的设计中发挥关键作用,实现绿色交通与健康生活理念的融合,创造人性化的枢纽场所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