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孙子算经》里的数学之美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孙子算经》里的数学之美

引用
腾讯
12
来源
1.
https://yd.qq.com/web/bookDetail/ca032c10811e1bddeg010696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09U88LL05564UR0.html
3.
http://paper.people.com.cn/fcyym/html/2024-08/30/content_26081730.htm
4.
https://m.qulishi.com/mingxing/a581170.html
5.
https://m.xmedu.net.cn/guoxue/guji/930.html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90%E6%B3%A2%E9%82%A3%E5%A5%91%E6%95%B0
7.
http://sino.newdu.com/m/view.php?aid=193608
8.
http://www.zjstm.org/edu/science-magazine-detail.htm?magazineId=6754
9.
http://m.cnwest.com/sxxw/a/2024/07/27/22711658.html
10.
https://www.zhonghuadiancang.com/xueshuzaji/sunzisuanjing/
11.
https://m.qidian.com/ask/tenamvxhvam
12.
https://www.baconlo.com/fibonacci2/

《孙子算经》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一颗明珠,成书于公元四世纪,内容涵盖了度量衡制度、筹算记数、乘除算法,以及分数、开方、面积体积计算等丰富知识。这部著作不仅在数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算法和描述方式更体现了独特的语言艺术,展现了古代数学家的智慧与匠心。

01

“物不知数”:开创性的数学成就

《孙子算经》中最著名的数学成就是“物不知数”问题,这个问题开创了“中国剩余定理”的先河,对后世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原题如下: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这个问题的解法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家对数论的深刻理解。书中给出的解法是:

“三三数之剩二,置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数之剩二,置三十,并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一十减之,即得。”

这个解法实际上给出了一个线性同余方程组的解法,比欧洲数学家早了近千年。这种算法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简单的步骤,通过“置”(即设定)不同的基数,最终求得答案。这种算法不仅在数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其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也体现了古代数学家对语言的精妙运用。

02

“鸡兔同笼”:趣味横生的数学问题

除了深奥的数论问题,《孙子算经》中还包含了许多趣味横生的算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鸡兔同笼”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还传播到了日本,被称为“鹤龟算”。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这个问题的解法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家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书中给出的解法是:

“上置三十五头,下置九十四足。半其足,得四十七,以少减多,再命之,上三除下三,上五除下五,下有一除上一,下有二除上二,即得。”

这个解法通过筹算的方式,将问题转化为简单的算术运算,最终得出答案:雉二十三,兔一十二。这种解法不仅体现了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其语言表达也充满了诗意和韵律感,让人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数学之美。

03

对比斐波那契:独特的语言艺术

与同时期的西方数学著作相比,《孙子算经》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独特的艺术性。以斐波那契的《计算之书》为例,虽然两部著作都涉及了数列和算术问题,但《孙子算经》的表达方式更加简洁优美,富有诗意。

例如,“鸡兔同笼”问题的描述和解法,不仅逻辑清晰,而且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相比之下,斐波那契的数列虽然在数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其表达方式相对枯燥,缺乏文学性。

这种语言上的差异,反映了东西方数学文化的差异。《孙子算经》不仅是一部数学著作,更是一部文学作品,展现了中国古代数学家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04

永恒的数学之美

《孙子算经》的数学之美,不仅体现在其深奥的数学理论和巧妙的算法上,更体现在其独特的语言艺术上。这部著作不仅是古代数学家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在当今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重新审视《孙子算经》,我们不仅能从中学习到古老的数学知识,更能感受到中国古代数学家对美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数学的严谨性上,更体现在语言的优美性上,展现了数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