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中的坚守:南宁的文化地标与城市精神
洪水中的坚守:南宁的文化地标与城市精神
2024年9月,南宁遭遇2001年以来最大洪水,邕江水位一度高达76.28米,超警戒水位3.28米。这场洪水不仅考验着南宁的防洪能力,也影响着市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
在洪水影响下,南宁多个文化旅游场所暂时关闭。其中,广西民族博物馆和南宁孔庙这两座文化地标,也暂时关闭,暂停对外开放。
广西民族博物馆位于南宁市青秀山脚下,是一座展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馆内收藏有大量珍贵的民族文物,是了解广西多元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虽然闭馆期间无法接待游客,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在积极做好文物安全防护工作,确保馆藏文物安然无恙。
南宁孔庙则位于青秀山脚下,青环路9号,坐北朝南,背靠青秀山,面临邕江北岸,远望五象新区,右临广西民族博物馆和方特东盟神话,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人杰之地,是南宁市民和学子们学习孔子思想教育的绝佳之地。南宁孔庙原来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1049-1054),旧址位于南宁市内仓西门新华街水塔附近,后因年代久远失修破败,加上城市市内发展扩建而拆除,拆下来的建筑材料保存于广西展览馆。在2007年5月-2011年1月在青秀山脚下选址重建,目前规模约46亩,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是目前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孔庙之一。
南宁孔庙的建筑布局严谨,中轴线上依次为棂星门、状元门、状元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大成殿是孔庙的核心建筑,殿内供奉着高达3.8米的孔子帝王像,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标准的孔子帝王像。虽然孔庙暂时关闭,但其承载的儒家文化精神仍在南宁人心中熠熠生辉。
面对这场2001年以来最大的洪水,南宁人展现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松弛感”。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源于南宁强大的防洪体系。自2001年特大洪水后,南宁推进了“堤路园”工程建设,将邕江防洪标准提升至50年一遇,甚至能抵御200年一遇的大洪水。如今,全长40多公里的防洪堤,已成为守护南宁城区的“生命之堤”。
9月12日晚,洪峰顺利过境南宁,水位开始缓慢回落。随着洪水逐渐消退,南宁的各大景点也将陆续恢复开放。广西民族博物馆和南宁孔庙这两座文化地标,也将重新迎接八方来客。我们期待着洪水退去后,南宁将以更加美丽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