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雷军AI语音风波:隐私侵权还是创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雷军AI语音风波:隐私侵权还是创新?

引用
新浪网
12
来源
1.
http://finance.sina.com.cn/jjxw/2024-10-12/doc-incshhnz7562558.shtml
2.
https://blog.csdn.net/gitblog_02103/article/details/144610637
3.
https://news.cctv.com/2024/10/28/ARTIKPeOnfVxSxXiriHxuLzq241028.shtml
4.
https://36kr.com/p/2984914801041157
5.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roll/2024-10-16/doc-incsttnr3425116.shtml
6.
https://legal.gmw.cn/2024-12/19/content_37746983.htm
7.
https://36kr.com/p/2972175255539970
8.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discovery/2024-10-13/doc-incskvzv6312114.shtml
9.
https://www.xfzhizuo.cn/seospread/12.html
10.
http://www.news.cn/fortune/20241028/86ab5c335ecd40098d01f73e50aaa75c/c.html
11.
https://www.toolify.ai/zh/ai-news-cn/%E4%BA%86%E8%A7%A3%E8%AF%AD%E9%9F%B3%E5%90%88%E6%88%90%E6%8A%80%E6%9C%AF-%E5%B7%A5%E4%BD%9C%E5%8E%9F%E7%90%86%E5%BA%94%E7%94%A8%E6%A1%88%E4%BE%8B%E5%92%8C%E5%8F%91%E5%B1%95%E8%B6%8B%E5%8A%BF-2013141
12.
https://www.ciplawyer.cn/articles/154683.html

01

事件回顾:雷军AI语音被恶搞始末

2024年“十一”假期期间,一则关于雷军的AI配音恶搞事件在互联网上引发轩然大波。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大量使用AI技术模仿雷军声音的音频被广泛传播。这些音频内容涉及堵车、游戏等热门话题,甚至包含不雅词汇,让不少网友误以为是雷军本人的言论。

据统计,相关话题的视频播放量已超过1.2亿次,其中最热门的一款雷军声音角色被46.7万用户使用,累计生成了2594.7万个字符的语音内容。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AI技术滥用的担忧,也暴露了当前AI语音模仿技术在隐私保护和法律边界方面的诸多问题。

02

技术揭秘:AI语音模仿如何实现

AI语音模仿技术的核心在于深度学习,特别是基于神经网络的模型,如循环神经网络(RNN)、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和Transformer模型等。以此次事件中被广泛使用的Reecho睿声平台为例,其技术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特征提取:从输入音频中提取声音特征,如音高、音色和节奏。这通常通过傅里叶变换将音频信号从时域转换到频域,提取出声音的频谱特征来实现。

  2. 特征转换:使用SoftVC VITS(基于变分自编码器的语音转换技术)和RVC(基于检索的语音转换技术)对提取的特征进行转换。这些技术能够捕捉声音的细微特征,并将其转换为新的声音。

  3. 声音合成:将转换后的特征合成为新的音频。这一过程通过逆傅里叶变换将频谱特征转换回时域,生成新的音频信号。

这种技术的成熟度已经达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据报道,在Reecho睿声平台上,生成一条与雷军声音相似度极高的AI音频仅需20秒。这种高效性和逼真度,使得AI语音模仿技术在短时间内被大量滥用。

03

法律分析:侵权与责任归属

此次事件引发了对AI语音模仿技术法律边界的广泛讨论。北京盈善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清鑫指出,自然人的声音具有唯一性、独特性,是自然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权益是人格权的一种。因此,未经许可使用他人声音制作AI音频,无论出于商业目的还是娱乐目的,都构成对人格权的侵犯。

具体到雷军AI语音事件,以下几点法律问题值得关注:

  1. 肖像权与声音权益:与“肖像”类似,自然人的声音同样受到法律保护。未经许可使用雷军的声音制作AI音频,侵犯了其声音权益。

  2. 名誉权:部分恶搞音频包含不雅词汇,对雷军的个人形象造成负面影响,涉嫌侵犯名誉权。

  3. 平台责任:根据《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内容传播平台有义务规范生成合成内容的传播活动。平台应当采取必要的标识功能,并提醒用户主动声明内容是否包含AI生成的音频。

04

社会影响:技术滥用的风险

AI语音模仿技术的滥用可能带来多重社会风险:

  1. 隐私泄露:智能设备的录音功能可能无意间捕捉并存储用户的敏感对话,引发隐私泄露担忧。苹果公司曾因类似问题支付9500万美元和解诉讼。

  2. 安全威胁:攻击者可以利用AI模拟语音伪装成客服人员,通过电话诈骗获取用户账户信息。

  3. 社会信任危机:AI语音技术可能被用于制造误导性内容,如伪造名人言论,这会动摇社会信任基础,并对经济和社会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05

应对措施:技术和法律的双重约束

面对AI语音模仿技术带来的挑战,需要从多个层面采取应对措施:

  1. 技术监管:AI语音应用工具提供方不能“置身事外”,而是要把好第一道关,强化对源头素材的把控和对生成内容的监管,完善运营规则,并在出现问题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追溯违法音频的生成源头。

  2. 法律约束:今年9月,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提供网络信息内容传播平台服务的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措施,规范生成合成内容传播活动。包括提供必要的标识功能,并提醒用户主动声明发布内容中是否包含生成合成内容等。

  3. 平台责任:作为内容传播的服务提供者,短视频等传播平台应尽到相关义务。除了提示用户进行标识以外,平台也应对AI生成内容建立甄别和追踪的机制。如果发现涉嫌伪造的内容或者接到相关投诉,应当要求内容发布者及时对伪造内容进行标识,在不标识的情况之下,可以根据平台规则删除内容,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以进行禁言、封号等处理。

  4. 用户教育:提高公众对AI语音技术的认知,增强辨别能力,避免轻易相信未经验证的音频内容。

06

结语

雷军AI语音恶搞事件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揭示了AI语音模仿技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法律和伦理挑战。未来,我们需要在技术创新和隐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技术监管和提升公众意识,共同构建一个安全、可信的AI应用环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