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流感预防指南:专家推荐
校园流感预防指南:专家推荐
秋冬季节是流感高发期,学校作为人群高度密集的场所,更是流感传播的“重灾区”。据统计,我国每年报告的流感暴发疫情中,90%以上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为了保障学生们的健康,共青中医药学校宣传部特此发布校园流感预防指南,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安全、温馨的成长环境。
校园流感预防措施
学校层面
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每日对在校学生和教职工开展晨午检,做好缺勤、早退、请假记录,发现发热、咳嗽等可疑症状时,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措施。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教室、宿舍、食堂等公共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尤其是门把手、桌面等高频接触部位。
设置充足的洗手设施:配备足够的洗手液或香皂,教育学生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开展健康教育:通过主题班会、宣传栏等形式,普及流感预防知识,提高师生的自我防护意识。
学生层面
不带病上课: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带病坚持上课。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勤洗手,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
均衡膳食,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适度运动:每天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
减少人群聚集: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减少参加大型集体活动,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家长层面
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每日观察孩子是否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做好家庭防护:保持家居环境清洁通风,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配合学校管理:及时向学校报告孩子的健康状况,不隐瞒病情。
接种流感疫苗:每年为孩子接种流感疫苗,提高免疫力。
学生流感疫苗接种指南
接种人群
根据《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以下人群应优先接种流感疫苗:
- 6月龄~5岁儿童
- 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 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的脆弱人群及员工
- 医务人员
- 60岁及以上的居家老年人
- 慢性病患者
- 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
- 孕妇
接种剂次
对于灭活流感疫苗:
- 6月龄~8岁儿童:首次接种需接种2剂次,间隔≥4周;2021-2022年度或以前接种过1剂次或以上流感疫苗的儿童,建议接种1剂次。
- 9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仅需接种1剂次。
对于减毒活流感疫苗:
- 无论是否接种过流感疫苗,仅需接种1剂次。
接种时间
流感疫苗接种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9月至11月,即流感高发季节来临前。但即使在流感季节已经开始时接种,也能获得一定的保护效果。
学校流感防控管理
疫情报告制度
学校要明确传染病疫情报告人,通常由校医或保健老师担任。一旦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应按照以下要求及时报告:
- 甲类传染病(如鼠疫、霍乱):2小时内报告
- 乙类传染病(如流感):24小时内报告
- 丙类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24小时内报告
晨检午检制度
每日早晨对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健康状况。做到“一看、二问、三摸、四量”:
- 一看:肤色、有无皮疹、情形
- 二问:有无腹泻、腹痛、发热等不适症状
- 三摸:有无发热、发冷
- 四量:必要时量体温
发现疑似传染病症状,应立即让患者佩戴口罩,及时隔离并就医。
在流感高发季节,除晨检外,还应增加午检,必要时增加晚检。
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
学生因病缺课需向班主任请假,并说明病因。
班主任要每天关注本班学生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课的学生,要详细记录并追踪病情发展。
如发现聚集性疫情,应及时向学校疫情报告人报告,并按照规定流程上报当地疾控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
实用防护建议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健康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度运动,增强体质;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
减少人群聚集: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减少参加大型集体活动,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接种疫苗: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式。
注意室内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使用空气净化器;保持适宜的湿度,避免空气过于干燥。
合理用药:家中可常备一些预防流感的药物,但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要滥用抗生素。
校园流感预防需要学校、学生和家长三方共同努力。通过落实各项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流感在校园内的传播风险,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让我们携手行动起来,共同守护孩子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