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春》:戏曲艺术的创新演绎
《古韵新春》:戏曲艺术的创新演绎
2025年春节戏曲晚会,以“古韵新春”为主题,创新演绎传统戏曲艺术,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这场晚会不仅展现了戏曲艺术的魅力,更体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戏曲艺术的多元融合
晚会通过多种形式展现戏曲艺术的多样性。戏曲嘉年华《百戏芳华》汇聚了多个剧种的精华:国粹京剧的韵味悠长,中原豫剧的高亢激昂,山西梆子的粗犷豪放,潮汕英歌舞的独特风情,广西壮剧的民族特色,以及稷山高台花鼓、清徐抬棍、寿阳高跷竹马戏等非遗艺术门类。这些不同风格的戏曲艺术在太原古县城的街道上竞相绽放,呈现出戏曲艺术的多元魅力。
地域特色秀演《老巷烟火》则将戏曲与地方文化巧妙融合。歌手井胧、万妮达的说唱与太原莲花落传承人王名乐、晋剧演员任舒静等地方特色表演相结合,既彰显了山西味道,又展现了“锦绣太原”的喜庆年味。
科技创新赋能戏曲艺术
晚会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为传统戏曲插上科技翅膀。在武戏科技联动节目《纵横天地》中,数千架无人机在太原古县城上空组合成孙悟空、二郎神、哮天犬等经典形象,与地面戏曲演员形成“空地联动”,演绎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创新节目。这种科技与戏曲的融合,既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也拓宽了传统戏曲的舞台空间。
多媒体创意秀《活色生香》运用虚拟视效和动作捕捉技术“唤醒”金代戏俑,让古代戏曲人物“活”起来。在张建国、董圆圆、朱世慧、杨赤、张军等戏曲名家的配音中,这些戏俑乘坐晋侯鸟尊,飞越城市上空,共赴晋祠水镜台,上演了一出跨越时空的戏曲盛宴。
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晚会通过多个节目展现了戏曲艺术的代际传承。《弦歌不辍》节目中,各剧种流派名家携弟子后辈同台献艺,名家与新秀接力唱响戏曲名段,彰显了戏曲艺术的薪火相传。少儿融合表演《戏游童梦》则通过小戏骨们的精湛表演,展现了戏曲艺术在青少年中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晚会还尝试将戏曲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演员曾黎、张睿跨界演绎戏歌演唱《国风新声·西厢寻他》,将西厢记的故事通过戏曲声腔与流行音乐创意融合,让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化交流与情感共鸣
晚会通过多种形式促进文化交流与情感共鸣。在戏曲融合秀《跨越山海》中,粤剧名家曾小敏、京剧名家王珮瑜、昆曲名家施夏明,通过多屏互动与法国、意大利、智利、新加坡、英国、加拿大、美国、日本等海外戏迷票友完成了一场跨越万里的大联唱,以多媒体技术实现了戏曲联通世界的情感纽带,勾连海内外华人同根相生的血脉情谊。
“创意剧空间”《我的大观园》是晚会的创新尝试,成为总台开辟“戏曲微短剧”市场的首次尝试,打造“大戏看总台”的新样态。节目运用电影语言将章回体的古典小说呈现为演剧结构,通过陈丽君、何青青、李云霄等青年越剧演员展现《红楼梦》中的经典形象,向全国人民送出祝福。
社会影响与文化价值
晚会首播当日,相关节目及新闻宣传观众触达人次超5亿次。微博平台上,AI博主吃瓜罗伯特跟着“春节戏曲晚会”的关键词玩转微博,输出精彩诙谐回复,与网友互动一同点赞晚会;小红书上,网友纷纷用春戏晚标识为孩子画上新春戏曲美妆,让时尚国潮与戏曲文化碰撞出流行元素,轻松拿捏新春氛围感!
黄梅戏名家韩再芬表示,总台《2025年春节戏曲晚会》正是戏曲“青春化表达”的一次集中呈现,“古老戏曲的演绎可以很青春,无论是科技赋能,还是文化IP影响、影视手法助力,都为戏曲艺术披上‘青春的外衣’,插上了‘焕新的羽翼’”。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评价道:今年的春节戏曲晚会实现了戏曲与时代的“双向奔赴”与彼此呼应。戏曲应时代之声,描绘蓬勃的时代新貌,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故事,强化了传统戏曲的时代气质与时代温度,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统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赋予了戏曲文化新时代精神底色,提升了人民的情感温度、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灵蛇献瑞彩,梨园绽芳华。秉承着“厚重历史、焕新活力、民族自豪、人民幸福”的创作理念,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引下,总台《2025年春节戏曲晚会》为全球观众贡献了一台彰显戏曲艺术历久弥新的戏韵盛会,也为观众带来新春佳节好戏连台的独特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