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湾区经济新引擎
港珠澳大桥:湾区经济新引擎
2025年2月1日,港珠澳大桥创下新的历史纪录:单日进出境车辆量突破2.5万辆次。这座全长55公里的超级工程,自2018年开通以来,已经成为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重要纽带。据统计,2024年第一季度,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客流、车流累计超过600万人次和115万辆次,分别同比增长180%和120%。这些数据背后,折射出的是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蓬勃生机。
经济新引擎:物流效率大幅提升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不仅大大缩短了珠海到香港的行车时间(从3个半小时缩短至30分钟),更显著提升了区域物流效率。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经港珠澳大桥进出口货值突破千亿人民币,同比增长逾16%。珠海市一家水产公司的负责人翁先生表示,大桥开通后,水产品只需“停一次车,提交一次资料”即可完成查验,大大提高了通关效率。
“港车北上”:区域融合新突破
“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粤港澳三地的人员往来。截至2024年10月,完成备案的澳门私家车已达34214辆,海关累计监管验放超238万辆次。平日大桥口岸澳门机动车通关频繁,周末、节假日更是川流不息,其中家庭游占据了较大比例。
为了保障单牌车“通得快”,海关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一方面强化科技赋能,运用全国海关首个客车智能审图系统,车辆过机后最快3秒内可完成审图异常提示;另一方面,在节假日等车流高峰时段,海关提前优化车道分流动线,利用科技信息化手段提前预警客车车流高峰,动态调整监管人力部署,全力保障高峰时期海关环节的快速验放。
创新机制:推动要素自由流动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港珠澳大桥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连接体,更成为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引擎。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第三批)新闻发布会公布的16个案例,充分展示了大湾区在人、车、物、资金等要素流动方面的创新举措。
例如,“三地一锁计划”实现了三地海关共用一把安全智能锁及卫星定位装置,取消人工审核、人工施解锁环节。目前,“三地一锁”已成功联通内地74个、香港13个和澳门4个清关点,有效节约企业物流成本约28%,压缩通关运输时长约30%。
此外,大湾区还在民生融合方面持续发力。据统计,目前在粤执业港澳专业人士超5500名,“跨境理财通”2.0版上线,“港澳药械通”实现大湾区内地九市全覆盖,187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境通办”。
港珠澳大桥的崛起,见证了粤港澳大湾区从“制度之异”走向“制度之利”的历程。作为湾区经济新引擎,它不仅便利了三地人员往来,更带动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快速流通,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随着各项创新机制的不断完善,这座大桥将继续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