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勤务学院:实战化教学改革进行时
海军勤务学院:实战化教学改革进行时
在波涛汹涌的南海之滨,一艘艘万吨级驱逐舰整齐停靠在军港,甲板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教官谢海茂站在码头,正为学员们讲授“海军综合保障能力建设与发展”课程。这是他首次主持全军中级指挥培训现地教学授课,为了这堂课,他精心准备了近两个月,反复修改讲稿五六次,力求将最前沿的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信息化平台和自动化立体库投入使用,实现了后勤保障减员增效。”“新型保障方式实现了多条装载线同时开展,效率成倍提高。”谢海茂带领学员们深入多个战位,从码头到甲板,从修理间到驾驶室,现场讲解与互动讨论相结合,让学员们真切感受到联合作战保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这只是海军勤务学院实战化教学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院大力推进军事教育转型升级,创新构建现地教学体系,将课堂延伸到部队一线,让学员在真实环境中提升实战能力。
在空军航空兵某师,学员们首次近距离接触国产大型运输机运-20。来自海军某部运输投送岗位的学员刘甲润兴奋地说:“以前只知道‘能装多少’,现在对人员配备、机组保障、特情处置等方面也有了全面掌握。”通过现地教学,学员们不仅了解了装备性能,更学会了如何将各个作战单元融入体系,整合力量,释放效能。
在北部战区总医院,一场模拟战场条件下的野战救护技能演示正在进行。来自陆军某旅的陈立昕学员目睹医护人员在恶劣环境下快速完成伤员救治,感叹道:“没想到战场环境下救治难度这么大!”通过现地教学,他不仅掌握了野战医疗分队的建设标准,更提升了对卫勤保障在作战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学院鼓励教员和学员深入部队调研,对接实际需求。蒋教授带领研究生马云飞来到海军某部,聚焦器材上舰作业这一实际问题。他们发现,虽然仓库内的机械化作业流畅,但到了舰艇末端仍需人工搬运。这一发现促使马云飞深入研究如何改进人工作业环节,提高总体保障效率。经过几天的调研,他收集了大量宝贵数据,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到一线去寻找课题——答案,在行走的脚步里。”蒋教授经常这样教导学员。她自己也身体力行,30年来足迹遍布多个部队,为海军军事物流学科建设积累了丰富素材。从潜艇部队的副食品装载,到货轮上的冷链运输监测,每一次调研都让她对军事物流有了更深的理解。
通过实战化教学改革,海军勤务学院不仅缩短了院校培养与部队实际需求的距离,更提高了人才培养与未来战争需要的匹配度。学员们在现地教学中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调研实践中提升了问题解决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让学员们收获满满,更为军队培养了一批批懂实战、会指挥的高素质军事人才。
“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海军勤务学院的教员们正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理念,为强军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