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古运河:从繁华到新生
扬州古运河:从繁华到新生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自古以来,扬州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诗意之地,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条河——大运河。作为大运河的发源地,扬州与运河有着不解之缘。从春秋时期的邗沟到如今的国家文化公园,扬州古运河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繁华与新生。
千年运河,扬州因水而兴
扬州古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沟通江淮,这便是大运河的最早雏形。此后,经过历代的疏浚和拓宽,大运河逐渐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隋炀帝时期,大运河全线贯通,扬州作为运河的重要节点,迎来了第一次繁荣。
到了明清时期,扬州成为两淮盐运的中心,盐商云集,商贾辐辏。瘦西湖畔的盐商宅邸、天宁寺的皇家行宫,无不诉说着那段繁华岁月。据统计,仅在清代,扬州就有大小盐商宅第近300处,现存的汪鲁门宅、卢绍绪宅等,都是当年盐商文化的见证。
从“脏乱差堵”到文化公园
然而,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大运河的运输功能逐渐衰退,曾经的黄金水道一度陷入困境。河道污染、违章建筑、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严重,扬州古运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转折发生在2014年,大运河成功申遗,扬州作为牵头城市功不可没。以此为契机,扬州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投入巨资对古运河进行整治和保护。拆除违章建筑,清理污染源,修复历史遗迹,打造生态景观带,一系列措施让古运河重现生机。
如今的扬州古运河,已经成为一条集文化、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景观长廊。三湾公园内,古运河蜿蜒流淌,两岸绿树成荫,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夜幕降临,灯光映照下的古运河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着市民和游客前来休闲观光。
青年力量助力运河新生
在大运河的保护和传承中,青年一代也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的学生们,就积极参与到了大运河的保护实践中。
2025年1月,南林大淮安校区与淮安大运河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耕读教育实践基地。风景园林学院的师生们将在这里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大运河的保护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从漕运城到龙首湾,从里运河四行系统到板闸遗址公园,南林大的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在调研中思考,用专业知识为大运河的保护和开发提供智力支持。他们的努力,不仅推动了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也让历史文化保护和生态保护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扬帆起航,再续辉煌
如今的扬州古运河,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运输通道,而是成为了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它见证了扬州的过去,也承载着扬州的未来。从“运河城市”到“城市运河”,扬州古运河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区,扬州正在打造一条“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未来的扬州古运河,必将成为一座展示中国运河文化的窗口,一个讲述中国故事的舞台,一段承载中华民族记忆的活态遗产。
扬州古运河的故事,是一部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史诗。它告诉我们,历史的遗产只有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而扬州,这座与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也必将在新时代续写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