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相机存储卡发展简史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相机存储卡发展简史

引用
什么值得买
1.
https://post.smzdm.com/p/a5xd2p5x/

相机存储卡的发展历程是一部科技演进史,从最初的CF卡到如今的CFexpress卡,存储技术的革新不仅改变了相机的使用方式,也见证了数码摄影的蓬勃发展。本文将带你回顾这段精彩的技术演变历程。

在1987年,东芝公司(现铠侠公司)发明了NAND闪存,这项发明彻底改变了储存器市场格局。它不仅让PC淘汰了软盘和刻录光盘等低效存储方式,更为数码相机的普及奠定了基础。在上世纪90年代,围绕NAND技术的存储卡之争正式拉开序幕。

存储卡的兴起

1991年,柯达公司在德国Photokina展会上展示了基于尼康F3机身改造的数码单反相机DCS 100。这款相机搭载130万像素CCD传感器,但拍摄的照片需要通过线缆输出到外置的DSU(数字存储单元),容量为200MB,售价高达两万美元起。尽管便携性不佳,但DCS 100仍售出了987台,其成功也揭示了数码相机发展的最大瓶颈——存储器。


1994年,SanDisk公司制定了CF(CompactFlash)存储卡标准。CF卡大小为43×36mm,分为3.3mm的Type I和5mm的Type II两种厚度标准。CF卡采用68针PCMCIA接口的50针子集,兼容笔记本电脑的PCMCIA插槽,读取方便。传输协议上使用PC上的IDE(PATA)并行协议,初期使用NOR闪存,后改为NAND闪存,1.0版提供8.3MB/s带宽和最大128GB容量。得益于IDE协议,CF卡速度提升迅速,但最终在PC转向SATA时也走向终点,末代UDMA-7带宽为167MB/s。

CF卡凭借坚固的结构、合理的尺寸、大容量和高速度,成功击败了Miniature卡、PCMCIA卡等标准,受到数码单反相机的青睐,尤其是中高端型号。例如,尼康D3、佳能1D系列往往配备双CF卡槽,最后一款搭载CF卡的旗舰机型是尼康在2016年发布的D5单反相机。

然而,对于小型固定镜头数码相机(小DC)来说,CF卡体积过大,且对速度和容量要求不高。因此,90年代业界陆续制定了新的标准,如东芝SM卡和SanDisk与西门子联合制定的MMC卡。

SM(SmartMedia)是东芝制定的标准,最初名为SSFDC(固态软盘卡),外形类似迷你3.5英寸软盘。它在塑料卡中嵌入单块NAND闪存芯片,没有控制器,因此成本低、尺寸小(45.0×37.0×0.76mm,重1.8g),可通过转接器插入软驱使用。但缺乏控制器导致兼容性差且可靠性一般。

MMC(MultiMediaCard)由SanDisk与西门子在1997年制定,尺寸更小(32×24×1.4mm,重2g),初期使用1bit串行接口,后期升级到4bit或8bit,衍生出RS-MMC、MMCplus、MMCmobile、SecureMMC等多个标准。

CF与SD称雄

SM和MMC最终被东芝、松下、SanDisk建立的新标准SD卡击败,SD与CF共同统治了相机存储卡标准长达10多年,SD至今仍是中低端无反相机的标配。

1999年,东芝、松下、SanDisk三家企业联合推出了SD卡(Secure Digital)。SD卡比MMC卡厚0.7mm(32×24×1.4mm),可容纳更大闪存颗粒,采用MMC卡的轨道式设计以实现向上兼容,同时增加了SDMI协议,具有版权保护功能,深受音乐业界欢迎,迅速取代了MMC卡。

SD卡衍生出miniSD和microSD(TF)两种不同物理规格。miniSD大小为21.5×20.0×1.4mm,但最终被更小的microSD(15.0×11.0×1.0mm)淘汰,后者成为智能手机、运动相机、无人机、行车记录仪等设备的首选存储卡。

在20多年的发展中,SD标准经历了多次革新。初期SD1.0规范使用“x”标记速度,SD2.0规范引入Class等级,SD3.0引入UHS(超高速总线),UHS-I带宽达104MB/s,SD4.0通过增加针脚将最大带宽提升至312MB/s。期间还出现了SDHC、SDXC标准以扩大容量。后来推出了带宽达624MB/s的UHS III标准以及基于PCIe总线的SD Express,但目前在售SD最高标准仍停留在UHS II,大部分microSD停留在UHS I,甚至出现了一些超频UHS I标准SD卡,搭配专用读卡器可实现170MB/s读取速度。

SD卡诞生之初并非没有竞争对手。奥林巴斯与富士于2002年推出的XD-Picture卡,以及索尼独力支持的记忆棒(Memory Stick)就是主要对手。XD-Picture卡虽小(20×25×1.7mm,重2g),但非开放标准且采用直读闪存设计,初期问题较多,如不能使用读卡器格式化存储卡,传输照片时不能剪切否则会导致存储卡出错,因此难以获得其他厂商支持,最终在2009年退出市场。

记忆棒是索尼2006年在CES上公布的标准,除了标准版本Memory Stick外,还衍生出多个规格,如Memory Stick PRO、Memory Stick Duo、Memory Stick PRO Duo、Memory Stick Micro。但由于不开放、垄断导致价格高、性能尺寸无优势,长期成为索尼产品用户的痛点,如PSP用户就深受其害。

在SD卡大杀四方的同时,CF卡也面临挑战。2008年CF协会推出了CFast标准,采用新串行SATA总线,支持全双工模式,带宽达3Gbps。但由于当时NAND闪存价格高、性能不足,CFast生不逢时。直到2013年ARRI发布使用CFast 2.0存储卡的电影机Amira,CFast 2.0使用SATA 6Gbps接口,性能达450MB/s,才逐渐在电影机中普及,但在相机市场中只有佳能EOS-1D X Mark II使用了CFast 2.0卡。


CF卡的淘汰与新两强局面

CF卡的终结者是CFexpress Type B卡,但要了解此卡不得不提XQD卡。XQD是一种基于PCIe总线技术的存储卡,2010年11月由SanDisk、索尼和尼康首次公布,次年定型,存储卡大小为38.5×29.8×3.8mm。由于使用PCIe总线,带宽大幅提升至4Gbps,2012年6月发布的XQD2.0更是升级到PCIe 3.0总线,带宽提高到8Gbps。

XQD速度虽遥遥领先,但支持厂商寥寥且力度不足。尼康仅在D4、D4S等旗舰机型使用XQD,索尼只有少数摄影机支持,如PXW-Z100,Phase One XF IQ4是少数第三方支持者,因此XQD卡一直不温不火。

转折发生在2016年,CF协会在XQD基础上加入NVMe协议,推出CFexpress Type B存储卡。尺寸与XQD相同,不少XQD设备可通过固件升级支持CFexpress Type B。CFexpress Type B卡1.0版本就拥有2条PCIe 3.0通道,带宽可达1.97GB/s,2.0版衍生出CFexpress Type A、CFexpress Type B和CFexpress Type C三个版本,分别拥有1、2、4条PCIe 3.0通道,对应带宽是1.0GB/s、2.0GB/s、4.0GB/s。其中CFexpress Type A大小为20×28×2.8mm,CFexpress Type B大小为54×74×4.8mm。随着佳能EOS R5的热卖,CFexpress Type B已彻底淘汰CF和XQD,成为中高端相机的标配。CFexpress Type C因缺少电影机、摄像机制造商支持,至今未量产上市。

CFexpress Type B凭借出色性能、合适尺寸、较低发热量和较高性价比,有望像当年的CF一样在未来多年占据中高端相机存储卡市场。SD(UHS II)虽然标准较老,但312MB/s的带宽足以满足大部分应用场景,包括8K30P RAW视频需求(Z9的8K30P RAW最低码率为1740MBps)。SD卡的问题在于要在小尺寸下实现高速高容量成本较高,升级标准意义有限。但凭借便宜、够用的特点,SD卡仍会牢牢把握中低端市场,与CFexpress Type B卡一同称霸相机市场。CFexpress Type A则因尺寸和成本问题,给索尼Alpha相机用户带来类似记忆棒的体验。

最终,NAND闪存淘汰了NOR闪存、微硬盘,成为数码相机唯一的存储技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