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大小眼、米饭咽不下 小心恐是「重症肌无力」
莫名大小眼、米饭咽不下 小心恐是「重症肌无力」
一位17岁少女单侧眼睑莫名下垂,变成大小眼,起初以为只是疲累,一年后症状加重,出现吞咽困难,严重时连一粒米饭也无法吞咽。经过眼科检查后,最终被确诊为"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肌少症
虽然都有一个"肌"字,但重症肌无力的发病原因却与肌少症完全不同。
肌少症主要是因年龄增长或活动不足,造成肌肉快速流失的病症,好发于老年人。
重症肌无力则是一种肌肉无法正常收缩的疾病,会影响全身肌肉,且依发病位置而有不同的症状表现。
重症肌无力早年致死率高达40%
卫生福利部双和医院邱浩彰教授说明,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等疾病相同,都是因为免疫系统不当攻击正常器官所导致。重症肌无力发病年龄以20-30岁女性为主,50岁以上则以男性为主,且早年致死率竟高达40%。在台湾,平均每十万人有22人罹患重症肌无力,现在领有重大伤病卡者约6千人,其中约20%属于顽固型重症肌无力,传统治疗效果有限。
重症肌无力有哪些症状?
发病初期主要影响眼睛肌肉,90%病友会出现明显的眼皮下垂、大小眼、复视或视力模糊等"眼肌型"症状。患者常在早晨起床时肌肉力量正常、活动自如,到了下午或傍晚就"断电",出现肌肉无力的症狀,虽然休息或睡眠后能改善,但就像是一颗健康度不佳的电池,"充电量"往往不到满电量的20%,甚至只有5-10%。
严重的情况,约50%-80%病友会在2-3年内恶化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出现无力咀嚼、吞咽困难、口齿不清、声音沙哑、四肢无力、颈部无力而难以抬头、走路爬梯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狀。
这些症状严重影響生活品质,导致疾病急遽恶化,严重时恐会导致呼吸衰竭,有高度致死风险,且病情反反覆覆,让病友身心俱疲。
台湾神经免疫医学会理事长叶建宏分享:「重症肌无力发展到後期全身型、顽固型重症肌无力,发病风险會变得難以掌握,病友常常反覆進出加護病房,所以早期診斷出來能夠幫助到更多病友,這個也是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努力推廣的方向,希望醫師們對這個疾病症狀能更敏銳辨識出來,減少誤診斷、誤治療機率」
重症肌无力治疗选择
叶建宏理事长表示,台湾重症肌无力的现行治疗方式,包括:俗稱"大力丸"的抗乙醯膽鹼酵素劑、類固醇、快速調節免疫機能的血漿置換術(俗稱"換血")与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以及胸腺切除手术等。
大部分重症肌无力病友可在这些传统治疗、心靈与生活照护之下,稳定控制病况,预防复发与延缓恶化,不过,目前仍有20%左右的顽固型重症肌无力病友因无法使用传统免疫药物,效果不如预期,治疗陷入困境。
研究显示,顽固型病友因吞咽困难而使用鼻胃管的比例高達85倍,在住院方面,一年内急診与住院治疗的比率超过50%,严重需进加护病房医治的比例甚至高达3.5倍。
值得期待的是,随着分子生物學的進步,繼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與發炎性腸道疾病等自体免疫疾病陸續有标靶藥物問世,重症肌无力也邁向生物製劑輔助个人化精準治疗的时代。
叶建宏理事长说明,生物製剂依作用机轉,主要分为抑制补体、减少抗体、打压T细胞、打压B细胞等4种,顽固型重症肌无力病友,有機會帮助病友快速且长期稳定病情,从而达到长期缓解的目标。
期待未来台湾能加速引进相关的生物製剂,比照其他自体免疫疾病纳入健保给付,帮助重症肌无力病友稳控病况。
呼吁民众有大小眼、吞咽困难症状,先别急!
邱浩彰教授表示,门诊曾有不少重症肌无力病友因眼睑下垂、大小眼,优先寻求眼科与医美诊所的协助,甚至接受提眼瞼肌手术,但一段时间后复發才惊觉有异。此外,也有不少病友因吞咽困难求诊耳鼻喉科,检查结果却显示一切正常、查无病因;因四肢无力求助骨科或复健科,勤做运动,病症依然反覆发作,影响工作效率。
台湾肌无力症关怀协会梁采葳理事长就是重症肌无力病友,确诊迄今40年,从发病到确诊共花了2年时间,历经眼睑睁不开、无法吞咽、呼吸困难、两年内住院7-8次与2次加护病房命危、插管、急救等过程,沮丧到一度想轻生,直到后来接受胸腺瘤切除手术与心靈转念,才逐渐走出陰霾,並且投身协会志工行列,与病友相互交流与鼓励。
重症肌无力虽然无法根治,只能持续用药长期控制病况,且罕病药费高昂,但對於传统治疗無效的患者來說是千载难逢的機會,身為病友的她非常理解健康的可貴,也期盼政府能看见患者的需要,给予治疗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