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碑材:世界最大碑材的前世今生
阳山碑材:世界最大碑材的前世今生
阳山碑材:一段尘封的明代历史
阳山碑材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是明朝初年为朱元璋陵墓——明孝陵制作的巨型碑材。据史料记载,这块碑材的采凿始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历时两年完成。碑材由碑座、碑额和碑身三部分组成,总高度约40米,总重量达9677吨,堪称世界之最,被基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大的碑材”。
碑材的采凿工程浩大,动用了数万民工,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和工具。碑座高17米,宽29.5米,厚10米,重达6097吨;碑身高22米,宽9.7米,厚4.5米,重3066吨;碑额高10米,宽22米,厚10米,重516吨。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在《洪武大石碑歌》中感叹:“碑如长剑惊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
从荒废到保护:阳山碑材的现代重生
阳山碑材自明朝采凿后,因工程浩大、运输困难等原因,一直荒废在阳山脚下,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到重视和保护。1988年,阳山碑材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近年来,阳山碑材的保护工作不断加强。景区内建立了明文化村,通过复原明代建筑和生活场景,让游客更好地了解明代文化。同时,景区还加强了对碑材的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止风化和损坏。
数字技术: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途径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2024年,由国家文物局指导的“探元计划2024”创新探索型赛道终审路演会在武汉大学举行,其中就包括了多个关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项目。
例如,《融古纳今,智护文明:AI赋能的石质文物风化评估新方法》项目,就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石质文物的风化情况进行评估,为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这种数字化保护方式不仅能够更准确地监测文物状况,还能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文化遗产。
阳山碑材作为世界最大的碑材,其保护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