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贴牌加工企业的商标侵权防范秘籍
涉外贴牌加工企业的商标侵权防范秘籍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本田案〔(2019)最高法民再138号〕成为涉外贴牌加工领域的一个里程碑。该案中,最高院首次认定贴牌加工中的商标使用属于“商标性使用”,构成商标侵权。这一判决不仅改变了以往对涉外贴牌加工商标侵权问题的认识,也为企业敲响了警钟:在国际贸易中,商标侵权风险不容忽视。
什么是涉外贴牌加工?
涉外贴牌加工,又称涉外定牌生产,是一种常见的国际贸易形式。它通常指国内加工企业接受境外委托方的委托,按照要求加工产品并贴附商标,将产品全部交付境外委托方在境外销售,境内加工方仅收取加工费。这种贸易方式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纺织、电子、机械等行业较为普遍。
商标侵权风险知多少?
涉外贴牌加工中的商标侵权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未充分审查境外委托方的商标权: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未对境外委托方的商标权进行严格审查,导致生产的产品可能侵犯他人商标权。
合同条款不明确:在签订加工合同时,未对知识产权归属、使用范围、侵权责任等关键条款进行明确约定,为后续纠纷埋下隐患。
忽视目标市场商标注册情况:即使境外委托方在某些国家拥有商标权,但如果未在目标市场注册,也可能构成侵权。
缺乏风险预警机制:未能及时关注行业动态和商标预警信息,导致侵权行为发生后才被动应对。
如何有效防范商标侵权?
面对这些风险,涉外贴牌加工企业应该如何防范商标侵权呢?
1. 严格审查境外委托方的商标权
在接受订单前,企业必须对境外委托方的商标权进行严格审查。这包括:
- 确认商标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 核实商标权的地域范围
- 检查是否存在潜在的商标纠纷
- 了解目标市场的商标注册情况
2. 明确合同条款
在签订合同时,必须明确以下关键条款:
- 知识产权归属
- 商标使用范围和限制
- 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 违约责任和赔偿条款
3.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商标风险预警机制,包括:
- 定期进行商标检索和监控
- 关注行业动态和政策变化
- 及时获取商标预警信息
- 制定应急预案
4.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企业还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包括:
- 专人负责知识产权事务
- 规范合同审批流程
- 保留所有相关证据和文件
- 定期开展员工培训
法律法规保驾护航
我国《商标法》和《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为涉外贴牌加工企业提供了法律保障。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法律法规,采取以下措施:
- 商标权备案:在海关总署进行商标权备案,获得主动保护
- 申请查扣:发现侵权嫌疑货物时,及时向海关申请查扣
- 寻求法律援助:遇到侵权纠纷时,积极寻求法律援助
涉外贴牌加工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商标侵权风险。通过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严格审查商标权,规范合同签订,关注风险预警,企业才能在国际贸易中稳健发展,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和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