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满释放后的艰难重启:如何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刑满释放后的艰难重启:如何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我出来了,但外面的世界好像并不欢迎我。”一位刑满释放人员在小红书上写道。这句话道出了许多刑满释放人员的心声。据统计,我国每年有数十万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他们带着对新生活的期待重返社会,却往往面临重重困难。
政策支持: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刑满释放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司法部等相关部门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明确要求各地加强就业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保障,帮助刑满释放人员顺利融入社会。
在地方实践中,一些地区探索出了卓有成效的模式。例如,广西监狱系统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指导下,牵头编制《服装产业智能制造人才岗位能力要求》,形成涵盖8个岗位、3个等级、24个标准的评价体系。目前已有41名即将刑满释放人员获得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颁发的服装能力等级证书,有效破解了职业技能认证难题。
然而,政策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不少挑战。宁波市鄞州区的调查显示,近五年来,东胜街道41名刑满释放人员中,近60%处于待业或打零工状态。就业难、生活保障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
社会服务:专业力量亟待加强
刑满释放人员的社会融入需要多方面的支持。目前,虽然各级安置帮教机构和有关单位在预防重新犯罪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仍然较低。具备法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背景的志愿者和社会热心人士参与帮教工作的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对此,专家建议,应积极引入相关专业的社会组织,为刑满释放人员组建“一帮一”或“多帮一”的帮教小组,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和辅导。同时,加强社区层面的支持网络建设,通过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个体能力建设:技能培训与心理辅导双管齐下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融入,刑满释放人员自身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职业技能培训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泰来监狱与当地就业服务机构合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首期就有110余名服刑人员参加。河南省监狱系统近3年培训9万余人次,取得职业技能证书1.2万余人次,有效打通了回归社会的“最后一公里”。
除了技能培训,心理辅导和家庭支持也不可或缺。北京市监狱系统创建的内视观想中心,通过系统检视帮助罪犯产生羞愧感和改变的意愿,有效激发其接受教育改造的主观动力。陕西省监狱系统开展的“让亲情回家”系列活动,通过走访罪犯家庭、组织亲属会见等方式,有效激发罪犯积极改造的内生动力。
前路漫漫:需要更多理解与支持
刑满释放人员的社会融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体三方共同努力。从政策层面看,需要进一步完善安置帮教体系,提高政策执行力度;从社会层面看,需要消除对这一群体的偏见和歧视,营造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从个体层面看,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重建社会联系。
“别让过去的阴影,遮住未来的阳光。”一位监狱民警的话道出了刑满释放人员社会融入工作的本质。这不仅是为了帮助他们重新开始,更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他们点亮重返社会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