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三电厂突破冷凝再热技术,成功消除湿烟羽污染
上海外三电厂突破冷凝再热技术,成功消除湿烟羽污染
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简称“外三电厂”)近日宣布,在1000MW燃煤机组上成功实施冷凝再热技术,实现了烟囱湿烟羽现象的完全消除。这一技术突破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火电企业的视觉污染问题,更为环境敏感地区的能源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技术创新:冷凝再热的原理与突破
外三电厂此次突破的核心在于创新性的冷凝再热技术。该技术通过两个关键步骤实现湿烟羽的消除:
相变凝聚:首先对脱硫出口的饱和湿烟气进行处理,通过相变凝聚的方式降低烟气中的含湿量。这一过程类似于自然界中的凝结现象,通过降低温度使水蒸气转变为液态水,从而减少烟气中的水分含量。
小幅升温:在完成相变凝聚后,对烟气进行小幅升温处理。这一升温过程并不需要将烟气加热到高温,而是通过精确控制温度,确保烟气在排放时达到最佳状态,既不会产生湿烟羽,又能满足环保排放标准。
这一技术的关键在于对冷凝和升温过程的精准控制。外三电厂通过自主研发的控制系统,实现了对烟气温度、湿度和流速的实时监测和调整,确保了整个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环保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这一技术突破带来的环保效益显著。湿烟羽的消除不仅改善了周边环境的视觉质量,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污染物的深度减排。据外三电厂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技术的应用使得烟气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达到了超低排放标准。
同时,这一技术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通过冷凝过程回收的水分可以重新用于电厂的生产循环,实现了水资源的节约。此外,由于冷凝再热技术优化了烟气处理流程,减少了传统脱硫塔的用水量,进一步降低了运营成本。
示范作用与推广前景
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煤电节能减排示范基地”,外三电厂的这一技术突破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目前,该技术已经在厂内1000MW燃煤机组上成功运行,积累了丰富的实际应用数据和经验。
业内专家表示,这一技术突破为火电企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火电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环保压力。外三电厂的冷凝再热技术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展示了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节能减排的可能。
专家评价与未来展望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对外三电厂的这一技术突破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这一技术不仅解决了湿烟羽这一长期困扰火电企业的环保难题,更为火电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外三电厂的这一创新,展示了火电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绿色发展的可能性。”贺克斌院士表示,“这一技术的推广,将为我国火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外三电厂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总结该技术的实际应用经验,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技术方案,为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做好准备。同时,电厂还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探索更多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这一技术突破再次证明,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火电企业完全有可能实现环保与效益的双赢。外三电厂的实践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标杆,展示了在“双碳”目标下,传统火电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