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心理学解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心理学解析

引用
光明网
5
来源
1.
https://theory.gmw.cn/2024-06/01/content_37357389.htm
2.
https://swj.tj.gov.cn/ztlm_17195/zlzhmzgttys/202404/t20240422_6607447.html
3.
https://psytimehk.com/zh/glossary/social-identity-approach-%E7%A4%BE%E6%9C%83%E8%AA%8D%E5%90%8C%E7%90%86%E8%AB%96/
4.
http://www.knowyourself.cc/detail?id=QD28U7kCc
5.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19/12/16295112_1134465042.shtml

01

中华民族共同体: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定义

由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论证了“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各类人群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经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人们共同体;在今天主要包括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大陆各族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定义,完成了中华民族在民族实体的内涵、结构和属性等方面的学理建构,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贡献。

02

心理学视角下的认同感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解释个人身份认同的重要理论框架。该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将自己与特定社会群体相联系,从而获得身份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在这个过程中,“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概念尤为重要。内群体是指个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通常基于对该群体的积极认知和归属感;而外群体则是个人不属于的其他社会群体。

03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心理学解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中,将政府话语和民间叙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能在普通民众中树立起共生共长的心灵链接。为此,要在大、小叙事的循环互构中,确证与阐释中国特色发展的成效和道路优势。要在故事的书写、传阅和共议中加深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解和责任承担,最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自觉自强的行动实践。

04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全球信息化趋势增强了以话语和叙事为核心的软实力竞争;另一方面,科技迭代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和传播载体。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

  1. 发挥自我建构的积极性:以小叙事为突破点,着力打造以政府话语为宏观引导、以大众为生力军、以海内外协同话语构成的同频共振话语空间。

  2. 坚定正确导向: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以积极乐观、向上向善、团结友爱等准则作为叙事的首要标准。

  3. 用科技赋能构建多重叙事体系: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裂变式传播、多样性呈现、仿真性体验、即时性互动等优势为中国故事传播赋能。

05

结语: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精神纽带。通过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运用心理学理论解析认同感的形成机制,结合具体实践探索有效的文化传播策略,我们能够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