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桥会上的寻亲故事:助跨国领养孩子建立身份认同
断桥会上的寻亲故事:助跨国领养孩子建立身份认同
2024年,一部BBC纪录片《断桥会上的寻亲故事》讲述了被美国夫妇领养的中国女孩徐静芝(凯蒂)返回中国寻找亲生父母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跨国领养儿童在身份认同上的困境,也引发了人们对如何帮助这些孩子建立身份认同的思考。
寻亲之路:跨国领养儿童的身份认同困境
徐静芝(凯蒂)的故事并非个例。许多跨国领养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身份认同的问题。他们虽然在养父母的关爱下长大,但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根”的缺失感。这种感觉在他们接触到多元文化、尤其是自己的母文化时,会变得更加明显。
32岁的华裔荷兰小伙苟永明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3岁时与家人走散,随后被荷兰夫妇收养。尽管养父母对他很好,他也在荷兰完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学业,但他始终无法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从2007年开始,他和养父母多次来四川寻亲,直到2023年11月,通过DNA比对终于找到了生母。
同样,15岁华裔女孩奥利维亚的故事则揭示了跨国领养中更深层次的问题。她被美国夫妇收养后,不仅没有得到期待中的美好生活,反而遭受了虐待。这种极端案例虽然不具有普遍性,但它提醒我们,跨国领养不仅仅是收养一个孩子,更涉及到文化认同、心理健康等复杂问题。
寻根回访:寻找文化之根的桥梁
面对身份认同的困境,许多跨国领养儿童选择通过“寻根回访”来寻找答案。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专门设立了寻根回访服务,帮助这些孩子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
2024年6月,被瑞典家庭收养的丰秀雯回到中国进行寻根回访。她在丰城市民政局受到了热烈欢迎,不仅参观了福利院,还游览了当地博物馆。她的养父母精心准备了孩子的成长照片相册,展示了她在瑞典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了让孩子更多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他们还会带她去中国餐馆用餐,与中国朋友聚会,让她永远铭记并感恩深厚的故乡情。
政策调整:为儿童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国领养政策也在不断调整。自2024年8月起,中国调整了跨国收养政策,仅允许外国人收养“三代以内旁系同辈血亲的子女和继子女”。这一变化旨在更好地保护儿童权益,确保他们在国内获得更适宜的成长环境。
这一政策调整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据统计,2013年中国孤儿人数为54.9万,而到2023年底,这一数字锐减至14.4万,十年间减少了超过73%。同时,中国国内收养意愿也在提升,2014年至2018年的5年间,中国公民收养占全部收养登记的87.5%,而外国人收养仅占12.5%。
建立文化认同:多元文化的融合之路
对于已经生活在国外的跨国领养儿童来说,建立文化认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专家建议,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帮助他们:
学习中文: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中文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参与华人社区活动:通过参加华人社区的节日庆典、文化活动等,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文化的归属感。
定期回访中国:实地体验是最好的文化教育,定期回访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更直观的文化认知。
心理辅导:专业的心理辅导可以帮助他们处理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困惑和冲突。
跨国领养儿童的身份认同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折射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的挑战。通过政策调整、寻根回访和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为这些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在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