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助力“三北”工程:科技创新让沙漠变绿洲
新材料助力“三北”工程:科技创新让沙漠变绿洲
2024年,“三北”工程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完成各项建设任务超5700万亩,中央投资达320亿元,推进实施重点项目287个。这一系列数字背后,是科技力量在防沙治沙领域的有力支撑。
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光伏园区,一场科技助力“三北”工程林草机械装备演示活动吸引了众多人关注。履带机器人挖坑机、压沙机、履带式沙障机等先进机械装备的展出,展现了我国在防沙治沙技术装备方面的最新进展。
机械化治沙:效率提升4-6倍
在腾格里沙漠南缘,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唐进年带领团队,利用自主研制的网膜沙障铺设机进行固沙压沙作业。这种机械化设备的使用,使得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通过机械化措施铺设半隐蔽式的网膜沙障要比人工铺设草方格的速度快得多,能够有效降低防沙治沙的工程成本。”唐进年表示,这项创新成果源于他与风沙“斗智斗勇”近30年的经验积累。
据统计,这种新装备的压沙效率是人工的4-6倍,目前已在甘肃、青海、新疆等地推广应用。它不仅提高了治沙效率,还大大节约了治沙成本,为实现大面积快速治沙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新型材料:为沙漠治理插上科技翅膀
除了机械化设备,新型材料的应用也为沙漠治理插上了科技翅膀。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研究人员在新材料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 研发了6种新型沙障材料
- 开发了“粘土沙障+梭梭固沙造林技术”等40多项治沙关键技术
- 筛选出30余种优良防风固沙植物
这些新材料和新技术已在北方沙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并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类似区域风沙治理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具体案例:新材料应用效果显著
青藏铁路:新材料保障铁路安全运营
针对青藏铁路建设初期风沙危害严重的问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屈建军研究员团队研发了多种防沙新材料:
- 椰子壳纤维固沙网
- 麻纤维固沙网
- 适宜性防风阻沙栅栏体系
- 沙漠地表固化方法
这些新材料和技术不仅有效解决了青藏铁路的风沙问题,还被应用于阿联酋迪拜太阳能电站工程中,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临泽县:低覆盖度治沙技术的成功实践
在甘肃省临泽县,一项来自国家成果库的最新技术——低覆盖度治沙技术正在广泛应用。这种技术在节水的同时,保证地上植物持续利用,实现长久固沙。
自1993年以来,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在临泽县实施科研项目20多项,筛选出尼龙网沙障、聚乳酸纤维(PLA)沙障等新材料。经过持续治理,该县森林覆盖率从建国初期的不足0.01%提升至27.1%,沙漠开发利用率达56.9%。
科技创新:推动荒漠化防治事业进步
科技创新正在为我国荒漠化防治事业注入新的动力。国家林草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三北”工程区累计完成造林4.8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5.05%提高到13.84%。
唐进年、屈建军等研究人员表示,未来将继续聚焦荒漠化防治重大科技需求,在防沙治沙工程机械化和智能化、植被恢复模式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不断推动我国荒漠化防治事业的进步。
科技创新正在为我国荒漠化防治事业注入新的动力。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我们有理由相信,“三北”工程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