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最强大脑》冠军的记忆法,考试不愁!
学《最强大脑》冠军的记忆法,考试不愁!
在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节目中,选手们展示出了令人惊叹的记忆能力:有人能在短时间内记住数百个随机数字,有人能准确复原数十个打乱的魔方序列,有人能瞬间识别上千张人脸……这些看似"超能力"的表现,让许多观众惊叹不已。
然而,这些令人羡慕的记忆力并非天生,而是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获得的。《最强大脑》的冠军们,如白宇鹏、许瑞航等,都曾公开分享过他们的记忆秘诀。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比赛,更能在日常学习中帮助我们提高效率,轻松应对考试。
记忆宫殿:打造属于你的"私人图书馆"
记忆宫殿法,也称为"位置记忆法",是《最强大脑》选手们最常用的技巧之一。这种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通过将信息与熟悉的地点相结合,帮助人们更好地记忆。
如何构建记忆宫殿?
选择宫殿:选择一个你非常熟悉的场所,比如家、学校或图书馆。
设定路线:规划一条固定的行走路线,确保每次都能按相同顺序经过各个位置。
标记特征:在路线上选择一些显眼的特征物,如大门、书桌、沙发等。
联结信息:将需要记忆的内容与这些特征物建立联系,形成生动的图像。
复习巩固:定期在脑海中"漫步"宫殿,回忆各个位置的信息。
实战案例:用记忆宫殿记住中国五大名山
假设我们选择图书馆作为记忆宫殿,目标是记住五岳的名称、海拔和特点:
东岳泰山:想象图书馆大门被一座巨大的金色泰山模型堵住,泰山上有个超大的电子显示屏,显示着"1532米",门口的保安头戴写有"五岳之首"的皇冠。
西岳华山:在借阅区书架中间,插着一把巨大的华山形状的宝剑,剑尖高耸入云,剑身上刻着"2154.9米",周围拉着警戒线提示"危险,地势险峻"。
南岳衡山:翻开古籍区的一本巨大古籍,里面飞出一只五彩斑斓的凤凰,落在写有"1300.2米"的石碑上,凤凰周围云雾缭绕,有和尚和道士在诵经修炼。
北岳恒山:电子阅览区的电脑屏幕上显示一幅恒山的3D地图,山体轮廓呈现出陡峭的形状,沟谷深邃清晰可见,地图旁边跳出悬空寺的图片,下方闪烁"2017米"。
中岳嵩山:自习区的书桌上冒出一座嵩山模型,上面有少林寺的和尚在练武,动作整齐划一,模型旁边立着一个牌子,写着"1491.7米"。
通过这种生动的联想,原本枯燥的信息变得容易记忆。当需要回忆时,只需在脑海中沿着图书馆的路线走一遍,各位置的奇特画面就会浮现出来。
联想法:让知识"串珠成链"
除了记忆宫殿,联想法也是冠军们常用的技巧。它通过将新信息与已知信息建立联系,形成有趣的故事或图像,从而加深记忆。
联想法的两种主要形式
连锁拍照法:将多个信息点串联成一个连续的故事。
联想故事法:为每个信息点创造一个小故事,通过故事情节来记忆。
实战案例:用联想法记忆历史事件
假设我们需要记住以下历史事件及其年代:
-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我们可以创造这样一个故事:
在1840年的某个清晨,一位名叫"鸦片"的老人(代表鸦片战争)正在河边钓鱼。20年后,即1860年,他的儿子"二次鸦片"(代表第二次鸦片战争)来河边找他,说:"爸爸,我迷路了,你能帮我找路回家吗?"老人指着河对岸说:"顺着那条小路走,就能到家了。"又过了34年,即1894年,老人的孙子"甲午"(代表甲午中日战争)来河边找他,说:"爷爷,我肚子饿了,能给我点吃的吗?"老人从篮子里拿出一个苹果给了他。再过6年,即1900年,老人的曾孙"八国"(代表八国联军侵华)来河边找他,说:"爷爷,我迷路了,你能帮我找路回家吗?"老人指着河对岸说:"顺着那条小路走,就能到家了。"
通过这个有趣的故事,原本孤立的事件和年代被串联起来,变得容易记忆。
其他实用技巧
除了记忆宫殿和联想法,冠军们还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绘图法: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或图像来记忆复杂信息。
数字记忆法:将数字转换成图像或故事来记忆。
思维导图法:通过层级结构来整理和记忆信息。
科学依据与实践效果
这些记忆方法并非玄学,而是有科学依据的。研究表明,人脑对图像、故事和空间位置的记忆能力远超过对抽象信息的记忆能力。通过将信息转化为图像或故事,我们实际上是在利用大脑的自然优势。
许多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方法取得了显著进步。例如,有学生通过训练达到了1分钟背诵一首古诗的速度,大幅节省了学习时间。清华大学一位妈妈推荐的13种记忆法,也帮助许多学生摆脱了死记硬背的困扰。
结语
《最强大脑》冠军们展示的记忆力并非天生,而是通过科学训练获得的。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比赛,更能在日常学习中帮助我们提高效率,轻松应对考试。正如世界记忆大师黄胜华所说:"每个普通人,都有机会成为'最强大脑'、'记忆天才'。"关键在于掌握正确的方法并坚持训练。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运用这些科学的记忆技巧,开启高效学习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