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烹饪才能留住维生素B族?
如何烹饪才能留住维生素B族?
维生素B族是人体必需的重要营养成分,但在日常烹饪中很容易因不当处理而流失。通过正确的前处理方式如先洗后切、减少浸泡时间以及采用蒸煮炒等低温短时的烹饪方法,能够有效减少维生素B族的损失。此外,使用天然香料调味而非过多依赖含钠调料也有助于保持食物的营养价值。掌握这些小窍门,让你的每一餐都更加健康美味!
维生素B族的烹饪稳定性
维生素B族是一组水溶性维生素,包括B1(硫胺素)、B2(核黄素)、B3(烟酸)、B5(泛酸)、B6、B7(生物素)、B9(叶酸)和B12等。它们在能量代谢、细胞生长与修复以及神经系统健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维生素B族在烹饪过程中容易流失,尤其是水溶性的B1、B2等。
烹饪方法对维生素B族的影响
先洗后切:维生素B族是水溶性的,因此蔬菜应先洗后切,以免维生素B族溶于水中,造成损失。这种维生素还怕氧气,因此切好的蔬菜要及时烹调,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
减少淘米次数:蒸米饭时,要减少淘米次数,不要用力搓洗,否则可能造成B族维生素等水溶性营养素的流失。淘米过程中不需要流水冲洗,在盆里用手搅动着清洗1~2遍,除去较为明显的灰尘,再用手轻轻搓洗一遍即可。
焯菜时加点盐:蔬菜焯烫过程中,其中的水溶性营养成分,如维生素B族等会流失到锅里。但如果在沸水中加入1%的食盐,使之接近生理盐水的浓度,蔬菜就处在细胞内外浓度相对平衡的环境中,其可溶性成分扩散到水中的速度就会减慢。不过加盐切记不能太多,大半锅水加小半勺即可。
炒菜晚放盐:研究发现,炒菜时早加盐会使蔬菜中维生素C的损失量高于晚放盐。这是因为炒菜先放盐,会让食材出水带走维生素C。事实上,水带走的不仅仅是维生素C,还有其他水溶性维生素,包括叶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在细胞当中,它们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传热较慢,损失较小。一旦跑到汤汁里,它们会直接受到高热,并失去其他细胞成分的保护,损失会明显增大。
适当加醋:烹调菜肴时适当加点醋,不但使菜脆嫩好吃,而且可以防止维生素遭到破坏。除了叶酸外,大多数维生素对酸相对稳定。因此,在炒土豆、豆芽等富含维生素C的菜时可以适当加醋。但如果炒菠菜、小白菜等绿叶菜,就不要放醋了,否则会导致炒出来的菜发黄发蔫。
不适合加碱:与酸性环境不同,很多维生素对碱不稳定,碱性环境容易造成多种维生素的大量损失甚至完全被破坏。瘦猪肉中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B1,这种维生素在碱性环境中非常容易被氧化从而失去活性,因此在腌肉时不要加碱。为了让煮出来的粥更黏稠,很多人在煮粥时喜欢放点碱,但这种做法对粥中的B族维生素杀伤力巨大,应尽量避免。
善用香辛料:研究发现,葱姜蒜有很强的抗氧化性,有利于保护维生素。炒菜时,可以用葱姜蒜爆锅。八角、花椒等也有同样的效果。
实用的烹饪建议和技巧
- 蔬菜的合理烹调
- 黄瓜:把嫩黄瓜切成薄片凉拌,放置2小时,维生素损失33-35%;放置3小时,损失41-49%。
- 青菜:炒青菜时若加水过多,大量的维生素溶于水里,维生素也会随之丢失。包馄饨时,我们总是把青菜先煮一下,挤出菜汁后再拿来拌馅儿,维生素和无机盐的损失则更为严重。
- 菠菜:菠菜中含有大量的草酸,溶于水进入体内后,易形成不溶于水的草酸钙,妨碍人体对钙的吸收。科学的吃菠菜的方法,应将菠菜加水稍煮后,把汤倒掉,再凉拌着吃。
- 胡萝卜:胡萝卜含有大量的β-胡萝卜素。但它们只存在于细胞壁中,必须经过切碎、煮熟及咀嚼等方式,才能加以利用。另外,β-胡萝卜素是一种脂溶性物质,因此生吃或者烧汤都不能加以吸收。最科学的烹调方式是切块和肉一起炖20分钟左右。
- 如何避免维生素的流失
- 清洗各类原料,均应用冷水,清洗时间要短,不能浸泡或长时间搓洗。
- 要遵守先洗后切的原则,先切后洗会使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损失。
- 在饭菜质量要求允许的情况下,原料尽量切得细小一些,以缩短加热时间,有利于营养素的保存。
- 原料尽量做到现切现炒、现做现吃,避免较长时间的保温或多次加热,可减少维生素的氧化损失。
- 在焯菜、做面食时尽量不加碱或碱性物料,这样可避免维生素、蛋白质及矿物质的大量损失。
- 在口味允许的前提下可多加醋,这样便于保护维生素,促使钙质吸收。
- 鲜嫩原料提倡旺火快速烹调,缩短原料在锅中停留的时间,这样能有效地减少营养素受热被破坏。
通过均衡摄入上述食物,可以有效补充维生素B族,维持身体健康。如有特殊需求或缺乏症状,建议咨询医生或营养师进行针对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