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的期待比过年本身更幸福?
春节前的期待比过年本身更幸福?
春节假期结束后,很多人会经历一种被称为“春节戒断反应”的现象: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身体疲惫……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有趣的心理规律:期待往往比拥有更让人感到幸福。
期待感与幸福感的悖论
来自lululemon的《2024年幸福感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洞察:人们对幸福的感受能力正在发生变化。报告显示,中国大陆居民的幸福感指数为79分,高于全球平均的66分。尽管面对各种压力,人们依然在2024年获得了比去年更高的幸福感指数。
这种现象背后,是一个令人深思的悖论:我们对幸福的感知,往往来自于期待而非现实。年前的准备过程,才是春节真正的“前奏”,是幸福感的“酝酿期”。在这个阶段,人们在回家的路上满心期待与亲人团聚,和家人一起置办年货,挑选春联、福字,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仪式感和幸福感。
为什么期待感会带来幸福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期待感之所以能带来幸福感,是因为它满足了人类对控制感和确定性的需求。当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时光充满期待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这是一种与快乐和奖励相关的神经递质。这种化学反应让我们感到愉悦,甚至在期待的过程中就能体验到幸福感。
然而,一旦期待的时刻真正到来,现实往往无法完全符合我们的预期。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享乐适应”(hedonic adaptation)——我们很快就会对积极的体验习以为常,幸福感随之减弱。因此,春节前的期待感,反而可能成为最幸福的时刻。
春节后的失落感:一个典型案例
小李是一名年轻的职场人士,春节期间,他从繁忙的工作中完全脱离,回到了家乡和父母团聚。虽然他很享受和家人的时光,但假期结束后,他突然感到心情极度低落,不愿意回到工作岗位。
“小李,春节后是不是每年都这样?假期一结束就特别不想上班啊?”
“是啊,每年春节过后,我都特别难受。每年假期刚结束,我就会变得心烦意乱,感觉自己丧失了动力,一直提不起劲来,甚至想要拖延工作,最怕的就是要面对堆积如山的工作。”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小李的反应属于典型的“假期综合征”。他不仅面临节后工作压力的增大,还可能存在理想化的假期对现实生活的过度期待。在假期中,他的情感需求得到了满足,而工作上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心理满足。这种情感与现实的落差,会导致他在假期结束后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如何应对春节后的失落感?
调整作息,逐步过渡:在假期的最后两天,减少外出活动,提前规划好工作,逐渐进入“工作模式”,避免在假期结束后突然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
恢复规律作息:规律的作息有助于平衡生物节律。假期中,很多人会晚睡早起,甚至一整天都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为了避免假期综合症,可以逐步恢复正常的作息时间,并确保每天有充足的睡眠,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练习正念冥想:正念是一种通过专注于当下的思维和感受来减轻压力的方法。假期后,很多人会陷入对未来的焦虑,过度考虑工作任务和可能的压力。这时,可以尝试正念冥想,帮助自己回到现在,减少对未来的不安。
建立工作生活平衡:节后复工时,保持适当的工作和生活平衡至关重要。给自己合理的休息时间,允许自己有放松的时刻,不必把自己逼得太紧,避免过度焦虑。
寻找新的期待:安排一些值得期待的事情。与其昏昏沉沉地度过2月,不如开始新的期待,和朋友们约好时间一起运动、参观博物馆展览或一起吃饭,都是很好的选择。
春节前的期待感之所以让人感到幸福,是因为它满足了我们对控制感和确定性的需求。而当期待变成现实,我们反而可能感到失落。这种现象提醒我们,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期待和珍惜的过程。所以,即使假期结束,我们也不必过于失落。因为那些美好的回忆,会在我们心中长久留存,成为我们面对生活挑战的动力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