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推出百门AI课程,打造人工智能教育新高地
复旦大学推出百门AI课程,打造人工智能教育新高地
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复旦大学推出一项雄心勃勃的AI课程计划:在2024-2025学年,将开设至少100门人工智能领域课程,实现AI课程覆盖全体本研学生,AI+教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这一举措不仅展现了复旦大学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雄心,更预示着高等教育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系统化的AI课程体系
复旦大学的AI课程体系经过精心设计,分为四大类:
通识基础课程(AI-B):面向全校学生,重点教授AI数理基础、编程训练、应用工具使用和AI伦理等基础知识。这类课程强调大通量,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得AI基本素养。
专业核心课程(AI-E):聚焦人工智能学科的核心领域,系统讲授AI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及核心技术。这类课程旨在为学生构建坚实的AI专业基础。
学科进阶课程(AI-S):结合文社理工医及交叉学科特点,将AI技术与本学科核心知识深度融合。这类课程鼓励学生在本学科领域内探索AI应用,培养跨学科思维。
垂域应用课程(AI-T):围绕具体应用场景和产业需求,开设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课程。这类课程强调实践导向,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应用AI技术。
AI技术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复旦大学的AI课程并非纸上谈兵,而是通过项目式教学和产教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AI技术。
在外文学院的《AI赋能的语言分析和语言习得》课程中,学生在开课第一周就开始动手使用AI技术。课程通过Python编程语言教授依存句法分析,让学生亲自动手处理语料,感受AI在语言学中的实际应用。课程负责人郑咏滟教授表示:“比起学会编程,我们更期待学生将对AI逻辑的深刻理解与多语种能力和系统的语言学知识结合起来,解决与语言相关的问题。”
在政治学领域的《人工智能与国家治理》课程中,学生通过案例学习AI对国家治理的影响。课程负责人熊易寒教授指出:“传统政治学研究如果一味遵循传统方法,就会远远落后于国家治理的现实。AI技术的应用让政治学研究更加充满活力。”
经济学院的《金融科技》课程则让学生直接上手操作大数据平台,模拟区块链金融交易,利用深度学习进行市场预测。课程负责人周光友教授表示:“科技发展很快,特别是在金融领域。这要求我们不断更新课程内容,让学生掌握最新的AI应用技术。”
教育变革的深远影响
复旦大学的AI课程体系不仅仅是课程数量的增加,更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变革。
个性化学习:通过AI技术,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提供定制化的学习材料和练习,帮助学生在最适合他们的速度和水平上学习。
跨学科融合:AI+X课程模式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这种跨学科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产教融合: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复旦大学的AI课程能够直接对接产业需求,让学生参与实际应用场景。这种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教育资源公平:AI技术的应用有助于缩小教育资源的差距。通过在线教育平台,优质教育资源可以覆盖更多学生,实现教育公平。
复旦大学的这一举措,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AI教育,更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正如复旦大学校长所说:“通过AI大课建设,让复旦成为上海人工智能和国家人工智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这一目标正在逐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