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上的龙纹:中华文化的瑰宝
青铜器上的龙纹: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商代子龙鼎内侧的器壁上,清晰地铸有“子龙”二字铭文。其中,“龙”字系双钩而成,很像一条竖立而尾向右卷的龙。这个发现不仅证实了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青铜圆鼎铭文中最早出现的“龙”字,也为我们揭开了中国古代青铜器上龙纹艺术的神秘面纱。
青铜器龙纹的历史演变
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十二生肖之一,是唯一存在于神话传说中的生肖,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独特而神秘的地位。自古以来,龙就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标志,代表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凝聚和积淀。作为与中华民族密切相关的虚幻动物之一,在远古先民的意识里,龙是沟通天地神人的瑞兽,能兴风雨、预示吉凶祸福,所以人们对其崇拜有加,并用多种方式将其形象刻画出来。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已有了崇龙的习俗。如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上清理到一条白色蚌壳摆塑的“龙”形图案;1994年在湖北黄梅县白湖乡焦墩遗址,清理到一条长4.4米的卵石摆塑龙;1995年辽西阜新县色拉乡查海遗址,清理到一条长19.7米的红石堆塑龙。
商周时代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人们可以得心应手地将龙的形象大量装饰在青铜器上,使神兽与器皿融为一体。龙纹也成为中国青铜时代最重要的纹饰之一。作为青铜器的纹饰,龙的形象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岗时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不仅有青铜龙的器形,还有青铜龙纹。青铜器上的龙纹,一般在反映其正面图像时,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身体侧面延伸。殷商时期的青铜器龙纹主要体现对龙的神秘力量的敬畏,此时的青铜龙纹的特点是古拙、神秘、威严。以形态多样的夔龙纹、蟠龙纹为主。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龙纹基本上延续了商代晚期的风格,各种夔龙纹、卷龙纹、花冠龙纹、两头龙纹、双体龙纹继续活跃于西周青铜器上。西周中期,人们开始追求青铜器龙纹的艺术审美,夔龙纹逐渐消失,龙身鸟尾的鸟体式花冠龙纹、身尾分离的顾首龙纹逐渐大量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龙纹更加写实化,从商周严谨雄浑的规范变为活跃清新的风格,纹饰上的神秘色彩大大地减少了,龙身上出现了四足,使龙的形象更加俊美神采。同时,也出现了活泼、玲珑的蟠螭纹和蟠虺纹。秦汉之后,龙的形象逐渐统一固定下来。
青铜器龙纹的艺术特征
青铜器上的龙纹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岗时期,纹饰变化多样,既有单体与双体之分,又有虎首、兽首、鸟首之别,还有尖角、直角之异。殷商时期的青铜器龙纹主要体现对龙的神秘力量的敬畏,此时的青铜龙纹的特点是古拙、神秘、威严。
这种时代性特征不单单是技术上的客观因素所致,更重要的是先民意识里充满着对龙的神秘力量的敬畏,在青铜器上他们要把龙的神秘、威严表达出来,而不是追求个人对青铜器龙纹的艺术审美。
夔龙纹是青铜器上的常见纹饰。夔龙是一种近似龙的动物,传说其形象为一角一足,口张尾卷。《山海经·大荒东经》介绍夔是这样一种神兽,黄帝时期就有:“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壮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日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说文解字》所言:“夔,神魖(xū)也,如龙,一足,从夂,象有角、手、人面之形。”可见夔形近于龙,只是仅有一足,亦有学者认为,商周惯用侧视法表现物象,所谓的夔一足当是二足的侧视。夔龙纹主要形态特点为:大口张开、卷唇、无角、一足、卷尾,并且常以两两相对的形式同时出现天同一器物之上,神态威严。夔纹象征王权和神权,饰有夔形纹饰的青铜礼器或兵器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与尊贵。
蟠龙纹是一种特征鲜明的卷曲龙纹,其特点是龙的身躯以龙首为中心蟠卷一匝或一匝半,形成圆环或圆盘状,龙头作正视或侧视状。商人通常把蟠龙纹装饰于青铜水器盘的内底上,有时龙身旁边还附一些鱼、龟等水生动物的纹饰。
青铜器龙纹的文化内涵
中国的龙文化起源甚早,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出现了成熟的龙形象,比如辽宁查海遗址兴隆洼文化时期的石块堆塑龙、湖南高庙遗址高庙文化陶器上的龙纹,还有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仰韶文化时期的蚌壳堆塑龙、湖北焦墩遗址大溪文化时期的卵石堆塑龙、内蒙古东南部和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玉龙、山西陶寺遗址龙山文化时期的彩绘龙纹等。
目前,二里头遗址已发现包括陶范、绿松石饰品、陶片在内的数十件龙纹器物。受到早期龙文化的强烈影响,商代青铜器上的兽面纹和夔龙纹,是龙纹在商代青铜器上的不同表现形式。西周早期青铜器、玉器上的龙纹延续了商代晚期的特征,依然十分流行;西周中期以后的龙纹盛行如故,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变化。
龙是想象中的动物,现实中并不存在,但自新石器时代起,中国的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龙的形象,商周时期的龙形象数量更多、分布更加广泛,这说明龙作为一种精神上的信仰,至迟在商周时期就已形成广域上的文化认同,反映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自兴隆洼文化查海堆塑龙至今,经过8000年左右的精神“滋养”,龙最终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文化标识、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体现了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