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大遗址保护中的环保新举措
洛阳大遗址保护中的环保新举措
洛阳,这座承载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古都,正以创新的环保理念和实践,为大遗址保护注入新的活力。面对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双重挑战,洛阳积极探索环保新举措,不仅有效保护了文化遗产,更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绿带建设:为遗址打造生态屏障
在洛阳,一条条绿色生态带正成为遗址保护的新屏障。以隋唐洛阳城遗址为例,洛阳市通过建设近3000亩的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和500亩的文博体育公园,不仅有效保护了遗址,更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新去处。这些公园水绿相亲、设施齐全、文化氛围浓厚,如今已成为市民健身娱乐的好去处。
洛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李松涛表示,洛阳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遗址保护需求,通过建设绿带方式保护洛阳东周王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等重要遗址区域。这种做法既保护了遗址,又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实现了文物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双赢。
环境治理:让遗址重现昔日辉煌
环境治理是遗址保护的重要一环。洛阳市在遗址保护中,注重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让遗址重现昔日辉煌。以隋唐洛阳城遗址为例,洛阳市累计投资80多亿元用于征迁和环境治理,整体外迁973户、近3300名村民,63家企业,腾出遗址展示面积2430亩。
洛阳市文物局局长余杰表示,在保护洛南里坊区的过程中,洛阳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宜留则留、宜搬则搬、就近就便”原则,对必保项目、恢复性工程和历史主路网区域的居民予以搬迁;对留下的原住民有序整合、集中安置,并配套基础设施。同时,结合遗址保护引入研学教育、考古体验、体育休闲等产业,兼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居民生活改善。
生态公园:提升城市品质的新名片
洛阳市在遗址保护中,注重生态公园建设,将其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的新名片。例如,洛阳市沿大运河故道建成绵延48公里的洛浦公园,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更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新去处。
据统计,洛阳城区总面积超过6000亩的遗址公园,已成为洛阳的绿芯、城芯和文芯。这些公园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更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新去处,实现了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双赢。
创新利用:让遗址“活”起来
洛阳市在遗址保护中,注重创新利用,让遗址“活”起来。例如,洛阳市采用“一址一策”原则,对不同遗址采取不同的保护和利用方式。在二里头遗址,洛阳市建设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华夏之源,最早的中国”展示平台。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洛阳市采取地面模拟、植物标识、覆罩展示等方式,尽量不干预现状,对重点区域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
据统计,2023年,洛阳市共接待游客1.3亿人次,大遗址公园、各类博物馆、天街研学营等成为热门目的地。洛阳市文物局局长余杰表示,洛阳市希望在主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利用,搭建起连接公众与文化遗产的桥梁。
洛阳市在大遗址保护中采取的环保新举措,不仅有效保护了文化遗产,更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这种创新模式,为其他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