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夜雨》:一个才子与初恋的悲剧
白居易《夜雨》:一个才子与初恋的悲剧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白居易独自坐在空荡的屋子里,写下这首《夜雨》。诗中所念之人,正是他青梅竹马的初恋——湘灵。
青梅竹马的相遇
白居易与湘灵的相遇,始于童年的无忧时光。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两岁时因家乡遭遇战火,随家人迁居至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在那里,他遇到了比自己小四岁的邻家女孩湘灵。
湘灵活泼可爱,懂音律,与白居易一见如故。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人之间的感情逐渐深化。白居易十九岁时,湘灵也长到了十五岁,他们相恋了。这段感情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却充满了纯真与深情。
门第之差的分离
然而,这段美好的感情却因门第之差而被迫中断。白居易二十岁时,母亲以门不当户不对为由,坚决反对这门婚事。尽管白居易多次恳求,甚至以不结婚相抗议,但母亲的态度始终坚决。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白居易考中进士后,再次请求母亲同意与湘灵的婚事,却再次遭到拒绝。三年后,白居易在京城长安做校书郎,第三次请求母亲,依然无果。母亲甚至在举家迁离时,都不允许白居易与湘灵见面,并且八年里都不许他提及湘灵的名字。
《夜雨》中的深情
在这样的背景下,白居易写下了《夜雨》这首诗。诗中“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道出了他对湘灵的深切思念。尽管相隔千里,但白居易每天都在瞻望,每晚都在思量。诗中“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描绘了他孤独无助的心境,而“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则暗示了他内心的迷茫与痛苦。
晚年的遗憾
公元808年,在母亲的逼迫下,白居易与杨汝士的妹妹成婚。然而,他对湘灵的思念并未因此消减。七年后的一个风雨之夜,白居易写下了《夜雨》,将对湘灵的思念倾诉于笔端。更令人唏嘘的是,白居易在晚年养了33个家妓,这些年轻女子中,樊素和小蛮最受他宠爱。这种行为或许可以看作是对失去湘灵的补偿,也反映了他内心的空虚与痛苦。
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故事,是一段典型的封建社会门第观念下的悲剧。他们的故事不仅体现在白居易的诗作中,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段令人唏嘘的佳话。《夜雨》这首诗,正是这段爱情悲剧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