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沉基层,助力公共卫生筛查
内镜下沉基层,助力公共卫生筛查
2024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加强首诊和转诊服务 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的通知》,提出要巩固分级诊疗建设成效,健全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作为分级诊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着疾病筛查和初步诊疗的重要任务。其中,内镜系统作为重要的诊断工具,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公共卫生筛查发挥了重要作用。
内镜系统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普及现状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内镜系统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普及率不断提高。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过50%的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了内镜设备,其中消化内镜是最常见的类型。然而,与大型医疗机构相比,基层医疗机构在内镜设备的先进性和数量上仍存在差距。例如,磁控胶囊胃镜等新型内镜设备在基层的普及率较低,仅占市场的20%左右。
尽管如此,内镜系统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效。以河北省为例,通过实施“基层医疗机构内镜诊疗能力提升项目”,该省已有超过80%的县级医院具备内镜诊疗能力,每年完成内镜检查超过100万例。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国家对基层医疗的持续投入和内镜技术的不断创新。
内镜筛查在消化道疾病早诊早治中的作用
消化道疾病,尤其是消化道肿瘤,是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威胁。据统计,食管癌、胃癌和肠癌占我国全部癌症发病率的43.3%,是发病率最高的三大消化道癌症。然而,消化道肿瘤早期往往缺乏典型症状,容易被忽视。因此,早诊早治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内镜检查是消化道肿瘤筛查的金标准。通过内镜,医生可以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病变,并在可疑部位进行活检取样,明确病变性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副主任陈慧敏表示:“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相结合,能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关键依据。”
研究显示,通过内镜筛查发现的早期消化道肿瘤,不仅治疗费用低,而且预后良好,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80%-90%。而中晚期消化道肿瘤的治疗费用高昂,且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30%-40%。因此,推进消化道肿瘤筛查,提高早期诊断能力,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关键。
创新技术助力基层医疗机构提升诊疗能力
为了提高内镜检查的舒适度和准确性,近年来涌现出许多创新技术。其中,磁控胶囊胃镜因其无创、便捷的特点,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娜在2022太行消化疾病高峰论坛上分享了磁控胶囊胃镜的临床应用经验。她指出,磁控胶囊胃镜通过自主磁控技术操控胶囊在胃内的精准位移,有效保障胃内检查完整度和准确性。特别是资福医疗研发的大圣®磁控胶囊胃镜,采用站/躺双体位检查模式,支持站立位检查,使医生能更好地观察近端胃,同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研究数据表明,大圣®磁控胶囊胃镜与传统电子胃镜的整体一致率高达94.41%,是现阶段胃病检查和胃癌早筛的重要工具。更重要的是,该设备内置天线,无需穿戴马甲记录器,有效预防了受检者之间的交叉感染,特别适合在疫情防控期间使用。
此外,大圣®磁控胶囊胃镜还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大圣云阅片平台签约三甲医院消化专科医生,整合全国医疗资源,协助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诊断。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基层医疗质量,还能增强患者诊治信心,推动分级诊疗进程。
未来展望:内镜系统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前景
尽管内镜系统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内镜医师数量不足,基层医疗机构的内镜设备配置仍需进一步完善。据统计,我国目前有14亿人口,而内镜医师还不足4万人,人才缺口巨大。
面对这些挑战,专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加强人才培养:通过标准化培训和远程教育,提升基层内镜医师的专业能力。
推广创新技术: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引进新型内镜设备,如磁控胶囊胃镜等,提高检查的舒适度和准确性。
完善转诊机制:建立顺畅的双向转诊制度,确保需要进一步诊疗的患者能够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消化道疾病早筛早诊的科普宣传,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
随着国家分级诊疗政策的深入推进和内镜技术的不断创新,内镜系统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前景广阔。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更将为我国消化道疾病的早诊早治提供有力支持,最终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