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内控框架是“依恋”模式
情绪的内控框架是“依恋”模式
情绪管理是现代人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绪管理不仅与个人的认知和理性思维有关,更深层次地与个体的依恋模式密切相关。本文将从情绪的本质、情绪的命名、情绪的阶段性以及依恋模式对情绪的影响等方面,为您揭示情绪管理的核心框架。
情绪是中性的
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对情绪有不同的划分,但比较公认的人类基本情绪包括:高兴、感兴趣、惊讶、恐惧、愤怒、悲伤、厌恶。这些基本情绪就像组成世界颜色的三原色,其他复合情绪则是这些基本情绪的交错叠加。
我们虽然对于不同的情绪,有好恶、有倾向,但我们首先需要接受的关于情绪的第一个认知观点是:情绪是中性的。这种中性既表现在不同的情境下,情绪发挥不同的功能价值,也表现在不同面向的多元的情绪,共同构成了丰富的体验世界,它们彼此之间也有制约平衡的关系,如:恐惧,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远离危险。
图/《花束般的恋爱》
情绪需要被命名
在心理咨询室里,如果一个刚刚失恋的来访者,在见面的初期表达了一系列“情绪感知”,你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她更快厘清并命名“情绪的种类”,并根据排序,判断当前被“卡住”的最核心情绪是什么。就像所有未经定义的概念我们无法理解一样,所有没有“定义”的情绪,我们也是很难处理的,能够合理充分地表达“此时此刻”的感受,正是我们对待并处理这一感受的第一步。
建议大家可以搜索一下“情绪轮”或“情绪轮盘”,在每一次体验过比较强烈的情绪之后,对照情绪轮对刚刚的体验进行命名,并复盘情绪“产生的原因-促发的机制-发展的进程-消退的因素”,这种反思有助于我们下次更理性地处理。
图/情绪轮盘样例
情绪是有阶段性的
这意味着:
你在感受情绪体验的同时,也要认真思考,此刻的你被卡在了什么地方,而最令你消化不了的体验来自于哪里。比如:失恋当下的痛苦,真的是那个人离开的痛苦,还是因为连同那段时光,我们也失去了自己的某一部分的痛苦。
你也要告诉自己,因为情绪有阶段性(包括人对于创伤应激下的情绪反应),所以,你不能着急。除了去经历、去体验,用平时的一些训练更好掌控住局面以外,你别无办法,你无法超越阶段,而提前解脱。
情绪的内控框架是“依恋”模式
如果要类比,“情绪”和“依恋”的关系,在我看来,如果“情绪”是在“自我”这座府邸中,终日奔忙的“丫鬟”和“苦役”,那么“依恋”模式就是总管内务的“管家”,它调控着情绪内容和表达方式。
爱因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法”来观察婴儿的依恋模式。主要设计的实验要素是:当妈妈离开房间和返回房间时,婴儿的反应及探索行为变化(婴儿的探索行为表现为玩玩具),分成以下四种:
1. 安全型依恋:分离时——婴儿哭泣;妈妈返回时——很快平静,探索环境,这种依恋模式在成年后也被界定为安全型依恋模式。
2. 回避型依恋:分离时——婴儿漠不关心;妈妈返回时——回避,这种依恋模式在成年后被界定为冷漠型依恋模式。
3. 拒绝/矛盾型依恋:分离时——婴儿哭泣;妈妈返回时——生气拒绝,继续哭,这种依恋模式在成年后被界定为迷恋型模式。
4. 混乱型依恋:分离时——婴儿哭泣;妈妈返回时——矛盾表现(以上表现均有),这种依恋模式在成年后被界定为未解决型模式。
之所以要对依恋进行区分,是因为不同依恋模式对情绪调节管控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安全依恋的个体已经内化了情感自我调节的能力,相比之下回避型依恋(或冷漠型依恋)则倾向于对情绪进行下调,产生抑郁、压抑的倾向(在亲密关系当中可能表现为冷暴力);而矛盾型依恋(或迷恋型依恋)则倾向于对情绪上调,缺乏安全边界,产生焦虑倾向(亲密关系中可能的表现为:不断确认伴侣的行踪,翻看隐私信息、手机等);而混乱型依恋(或未解决型模式)的个体在情绪特征表现上,则容易忽上忽下(通常有早年虐待和创伤痕迹)。
很遗憾,虽然没有准确的统计学数据,但老师曾提到过:不安全依恋的个体通常会在亲密关系当中,寻找另一个不安全依恋模式的个体,原因很可能在于,当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在表达情绪的过程时,通常会在“安全型依恋”个体那里“吃瘪”,互动过程变得非常无趣。而两个“不安全依恋”的个体,维护一段亲密关系的情况下,关系会看起来“drama”而“有趣”的多。
当然,上面只是一个题外话,我们没有必要向看星座那样,将自己的一些情绪表达和行为方式对号入座,去人为将自己定义为“某一种”依恋模式,这个理论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和观察的视角。
还是那句话,不管是“情绪”,还是“依恋方式”,都不应有自体化倾向,它们是它们自己,而“我”,永远是那个最珍贵的人。
如“陌生情境法”实验所指示的那样,当你的“依恋”感到不安全时,你会退回到内心的基地;而当你感到安全时,你才有向外探索的勇气。不管在亲密关系中,还是日常的社交环境,愿你有更多机会,去体验对一个人有指向性的“安全依恋”,能在中立而有阶段性的情绪中,训练“凝视它,也被它凝视”的信心和坦然。
最后用《心理治疗中的依恋》一书中的一句话作结:“我们不能用言语表达的,我们倾向于和他人一起活现出来,在他人身上唤起,以及去具身。”
本文原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U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