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力推文化多样性公约:20年保护成效与未来展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力推文化多样性公约:20年保护成效与未来展望
202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迎来通过20周年的重要时刻。这一里程碑式的国际公约,自2005年诞生以来,已获得153个缔约方的支持,成为全球文化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法律框架。
数字化时代的文化多样性挑战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文化多样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数字鸿沟、算法推荐和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文化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方式。
数字鸿沟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不仅是互联网接入和硬件设备的不平等,更体现在数字技能的差异上。这种不平等加剧了文化内容的可访问性差异,使得一些地区的文化表现形式难以在全球舞台上获得应有的关注。
在流媒体平台上,算法推荐虽然提高了内容分发效率,但也带来了文化同质化的风险。欧洲视听观察站的数据显示,在欧洲的流媒体平台上,美国地区的内容占总观看时长的61.2%,而欧美以外地区的作品仅占8.3%。这种内容分布的不平衡,凸显了文化多样性保护的紧迫性。
创新应对:从“可发现性”到AI赋能
面对这些挑战,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积极探索创新解决方案。
法国与加拿大魁北克省联合提出的“可发现性”概念,为提升本地文化内容的可见度提供了新思路。他们认为,在数字环境中,内容的“可发现性”是指其在互联网上存在且能够被发现,特别是被未专门搜索该内容的用户发现的能力。这一理念正在推动平台运营公司重新思考内容推荐机制。
加拿大等国以及欧盟等政府间组织,已经开始通过立法框架来促进文化多样性。这些措施不仅关注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更注重保护创作者权益,防止数字环境下的文化剥削。
在人工智能领域,一些前瞻性的项目正在为文化多样性注入新的活力。例如,非洲语言技术项目Masakhane致力于开发本土语言的AI工具,而加拿大原住民与米拉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合作的第一语言AI项目,则致力于保护和复兴濒危语言。
中国经验:立法保护与社区参与
作为亚洲第二个批约国,中国在落实《公约》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国家层面,中国建立了完善的非遗保护体系。《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规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四级非遗名录制度的建立,确保了各级代表性项目的科学管理和传承。
在地方层面,新疆达里雅布依村的文化多样性保护项目提供了生动案例。通过经济扶持、教育培训和文旅融合等综合措施,当地社区不仅改善了生活水平,更有效传承了传统文化。
未来展望: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专家指出,文化权利和国家维护文化主权的能力,对实现健康的民主和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文化尚未被列为专门目标。这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将文化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2025年6月,教科文组织将任命独立专家小组,就数字环境下的文化多样性保护提出建议。这将是推动文化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契机。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全球化和数字化交织的今天,保护文化多样性不仅是一项文化使命,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国际合作与创新实践,我们有信心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多元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