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务大集非遗小车会:两百年传承里的年味与匠心
于家务大集非遗小车会:两百年传承里的年味与匠心
春节前夕,北京通州区于家务大集上人声鼎沸,锣鼓喧天。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小车会正在上演,吸引着众多市民驻足观看。这场融合了传统艺术与现代气息的表演,不仅展现了浓厚的年味,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两百年传承:小车会的历史渊源
小车会,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最早可追溯至宋朝。据史料记载,当时民众在节庆时以花车、锣鼓开道,穿街过市庆贺太平,因此也被称为“太平车”。在北京通州区,里二泗小车会作为京东地区最负盛名的小车会,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现任会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韩德成介绍,小车会的表演有着固定的故事情节,如“千里送娘娘”“娘娘逛庙会”等,每个动作、每个眼神都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匠心。
热闹非凡:小车会的表演特色
小车会的表演阵容庞大,角色丰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坐车娘娘”,她腰间套着木质车架,外蒙布上画着车轮,做出坐车的样子。周围的角色则配合进行推车、赶路等动作,载歌载舞,热闹非凡。除了“坐车娘娘”,还有甩头冠的大总管、拿着大烟袋的媒婆、仪态端庄的坐车娘娘以及憨态可掬的傻丫头,每个角色都栩栩如生,仿佛从历史的画卷中走来。
在表演中,不同角色根据剧情发展展现出不同的表演套路。比如在“上坡”时,演员们会做出吃力的样子;在“下坡”时,则会表现出轻松的姿态。这些细腻的动作配合着欢快的锣鼓声,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文化传承:小车会的现代意义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正面临着传承困境。里二泗小车会的成员平均年龄已近60岁,年龄最大的已70多岁。为了保持表演活力,他们不断创新,增加高难度动作,吸引年轻人参与。韩德成表示,小车会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能营造春节氛围,还能锻炼身体展示自我,他们会一直坚持下去。
非遗小车会作为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承载着民族情感和文化记忆。它不仅是节日庆典中的娱乐项目,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保护和传承非遗小车会,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春节期间,不妨走进于家务大集,亲身体验这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感受那份最纯正的年味,聆听那些流传百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