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诸葛亮:从躬耕陇亩到心藏须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诸葛亮:从躬耕陇亩到心藏须弥

引用
百度
17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F%B8%E8%91%9B%E4%BA%AE/21048
2.
https://www.sohu.com/a/824812176_122006510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46JD1T20553FV3Z.html
4.
https://www.sohu.com/a/768371093_121134504
5.
https://www.sohu.com/a/827174725_121106875
6.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SAFNOBP055651K3.html
7.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2156785629644301
8.
https://www.sohu.com/a/769032714_121705410
9.
https://wenku.docs.qq.com/detail?docId=rqyFvXm25O&docType=6
10.
https://m.qidian.com/ask/qosrhcljdam
11.
https://xueqiu.com/4583899269/237576290
12.
https://zh.wikipedia.org/zh-hk/%E9%9A%86%E4%B8%AD%E5%B0%8D
13.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09/17/73974374_1136127206.shtml
14.
https://www.qidian.com/ask/qosclfourzf
15.
https://www.gdjct.gd.gov.cn/wc/content/post_199081.html
16.
https://m.qidian.com/ask/qamiqskqbdy
17.
https://m.qidian.com/ask/qfoiqwzxawz

“身如芥子,心藏须弥”出自《祖堂集·归宗和尚》,意指人的身体虽渺小如芥子,但内心却能容纳广阔如须弥山般的世界。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一生,正是对这一哲理的完美诠释。

01

从躬耕陇亩到蜀汉丞相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他出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隐居隆中,躬耕陇亩,过着平凡的农夫生活。

然而,这位看似普通的农夫,内心却藏着非凡的志向。他常常吟诵《梁甫吟》,自比管仲、乐毅,展现出非凡的自信和抱负。与他交往的石韬、徐庶等人,都只注重精读经典,而诸葛亮却独辟蹊径,注重观其大略,这种独特的学习方法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02

隆中对策:胸怀天下的战略眼光

建安十二年(207年)冬,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见到了这位隐居的卧龙。在隆中草庐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一番高瞻远瞩的分析,不仅展现了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深刻洞察,更体现了他心中藏着的宏大理想。刘备听后大为赞赏,从此将诸葛亮视为自己的军师,共同开创蜀汉基业。

03

六出祁山:为理想不懈奋斗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开始了他北伐中原的壮志雄心。从公元228年到234年,诸葛亮先后六次出兵祁山,试图收复中原,恢复汉室江山。

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亲自领兵征讨南中,安定后方,并修复与盟友孙权的关系,形成三国鼎立之势。然而,由于马谡在街亭之战中的失误,首次北伐无功而返。

第四次北伐发生在公元231年,诸葛亮与司马懿在渭水对峙,但由于李严谎报军粮匮乏,导致此次北伐再次受挫。

最后一次北伐发生在公元234年,诸葛亮与司马懿再次在渭水对峙,最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诸葛亮死后,魏延被杀,原因却是蜀汉内部权力斗争,而非民间传说中的反骨。

04

修身养性:成就非凡的内在力量

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做到“心藏须弥”,与他严谨的修身养性和独特的治学态度密不可分。他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这段话不仅体现了诸葛亮的修身之道,也揭示了他能够胸怀天下的内在原因。他强调通过静心和节俭来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认为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真正提升自我;而节俭朴素的生活方式,能够培养出高尚的道德品质。

诸葛亮还告诫人们:“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他强调要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是他能够实现远大理想的重要因素。

05

结语:平凡中的伟大

诸葛亮的一生,是对“身如芥子,心藏须弥”的最佳诠释。他从一个普通的农夫,凭借内心的远大抱负和卓越智慧,最终成为一代名相。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便身处平凡,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也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在当今这个喧嚣的时代,诸葛亮的故事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不要忘记培养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诸葛亮所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淡泊,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