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专家解读:2024版高血压防治指南要点
心血管内科专家解读:2024版高血压防治指南要点
2024年最新发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高血压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提出了新的建议。本文将从心血管内科医生的专业角度,为您详细解读高血压的最新诊疗要点。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现状
根据最新数据,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上升,目前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达27.9%,患者人数约2.45亿。更令人担忧的是,中青年人群和农村地区的患病率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尽管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2018年的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仅为51.6%,治疗率为45.8%,控制率仅为16.8%。这意味着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并未得到有效管理,心血管事件风险居高不下。
2024版指南的核心更新
诊断标准维持不变:新版指南仍采用140/90 mmHg作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但强调了更严格的血压控制目标。对于一般患者(包括65-79岁老年人),诊室血压应降至<140/90 mmHg,如能耐受则应降至<130/80 mmHg。
新增血压测量方法:除了传统的诊室血压测量外,新版指南还推荐使用自动诊室血压测量和可穿戴设备血压测量。特别强调,不建议使用水银血压计,应选择经过准确性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
治疗理念更新:提出“分级、分期、分型”的治疗理念,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新增了多种降压治疗方法,包括替代盐、ARNI、MRA等新型药物,以及经肾动脉去肾交感神经术(RDN)等器械治疗手段。
规范化诊疗流程
血压测量:准确的血压测量是诊断高血压的基础。患者应在安静状态下休息至少5分钟后测量血压,使用标准规格的袖带,臂围较大或较小者应选择合适尺寸的袖带。首次就诊时应测量双侧上臂血压,以读数较高的一侧为准。
心血管风险评估:高血压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心血管风险评估,包括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临床并发症以及糖尿病和CKD等合并症。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四个层次。
治疗策略:
- 生活方式干预:适用于所有高血压患者,包括减少钠盐摄入、控制体重、规律运动、戒烟限酒等。
- 药物治疗:降压药物治疗的获益主要在中危及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和高危及以上的正常高值血压者中得到证实。对于血压水平140
159/9099 mmHg的心血管低危高血压患者,可先采取4~12周的生活方式改善策略,如仍不达标则应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特殊人群的管理
新版指南特别关注了特殊人群的高血压管理,新增了认知障碍、肥胖、抗肿瘤治疗、COPD、免疫系统疾病、心理障碍等6种合并临床情况的处理建议。同时,对3级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80 mmHg或舒张压≥110 mmHg)给予了特别关注,强调需要积极监测和治疗,避免发生靶器官损害。
结语
高血压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监测血压,坚持健康生活方式,遵医嘱服药。新版指南的发布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更精准的诊疗依据,希望广大患者能够从中受益,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