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遇上春晚: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
非遗遇上春晚: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
2025年央视春晚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春晚,这场视听盛宴不仅带来了欢声笑语,更是一次非遗文化的集中展示。从开场视觉秀到各类节目,百余项非遗元素融入其中,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
赵雅芝叶童再聚首,西湖绸伞展风采
当经典再现,赵雅芝与叶童这对国民CP在春晚舞台上重现《白蛇传》中的“断桥借伞”,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而他们手中那把精美的西湖绸伞,更是将非遗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把被誉为“西湖之花”的西湖绸伞,出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宋志明之手。创制于1932年的西湖绸伞,以杭州特产的丝绸和近郊特有的淡竹为原料,经过18道主要工序精心制作而成。其独特的“撑开一把伞,收拢一节竹”的设计,展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精湛。
为了完美呈现舞台效果,宋志明在伞面材质、颜色和图案上都下了不少功夫。最终选用半透明的电力纺作为伞面,既能与灯光完美配合,又便于舞者动作。伞面图案则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三潭印月,采用传统的套版多色刷花技艺,呈现出灵动朦胧的美感。
多元非遗元素,展现文化魅力
除了西湖绸伞,春晚舞台上还展示了众多非遗瑰宝。在开场视觉秀中,短短1分钟内就呈现了打铁花、庆阳剪纸、东明粮画、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等16种非遗,让观众目不暇接。
在歌舞节目中,太极与书法的结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无锡景》的旋律中,倪妮手持的无锡精微绣团扇,以及水面上升起的非遗鱼灯,共同营造出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而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来自广东潮汕地区的普宁富美青年英歌队带来的英歌舞。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英歌舞融合了南派武术、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其刚劲有力的舞姿和铿锵有力的潮语说唱,展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非遗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这些非遗元素并非简单地在舞台上展示,而是与现代科技、艺术形式巧妙融合。AR、裸眼3D等创新技术的运用,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中式美学得到了新的诠释。
这种融合不仅让非遗文化更加生动鲜活,也激发了国人的文化自信。据统计,本届春晚共涉及百余项非遗,这种“双向奔赴”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正如宋志明所说:“每一把西湖绸伞不仅是一件生活用品,更是一份艺术的传承与文化的载体。”2025年春晚通过创新演绎,让非遗文化不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活生生的艺术,真正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
这种文化传承的力量也带动了文旅发展。以无锡为例,春晚带动下,除夕和大年初一两天,无锡热度增长185%,外地游客接待量比同期增长93%。人们纷纷来到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亲身感受春晚画面中的美景和意境,体验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2025年春晚以非遗元素为亮点,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它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能够创造出更加璀璨的中华文化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