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版《明朝那些事儿》:一个引发争议的“三无论”
高晓松版《明朝那些事儿》:一个引发争议的“三无论”
2017年,一档名为《晓说》的脱口秀节目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热议,节目中,主持人高晓松以其一贯犀利、独到的见解,对历史、文化等话题进行解读,吸引了大批观众,在一期关于明朝的节目中,高晓松抛出一个令人惊诧的观点:明朝是一个“三无朝代”——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此言一出,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瞬间激起千层浪。
高晓松的“三无论”引发争议
支持者赞赏高晓松敢于打破传统,以全新视角审视历史,其观点虽然尖锐,却也引人深思,反对者则认为高晓松过于偏激,以偏概全,忽略了明朝近三百年历史中的闪光点,一时间,关于明朝的讨论甚嚣尘上,人们纷纷翻阅史籍,试图寻找答案:明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朝代?高晓松的“三无”论断是否站得住脚?
要解开这些疑问,或许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这位观点的提出者,高晓松,一位集音乐人、导演、作家、主持人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公众人物,其才华横溢、个性鲜明,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从早期的校园民谣,到后来的电影作品,再到如今的脱口秀节目,高晓松始终保持着对社会、对历史、对文化的思考和表达。
而《晓说》这档节目,正是高晓松思想火花的碰撞之地,在这方舞台上,他以其渊博的知识储备、独特的视角和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将历史、文化、社会等话题娓娓道来,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纷呈的思想盛宴,也正是这种“敢说敢言”的风格,让高晓松的观点常常伴随着争议,有人欣赏他的直言不讳,认为他敢于挑战传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角度;也有人批评他过于主观,缺乏严谨的学术态度,其观点有失偏颇。
“三无论”之辩:明朝真的无明君吗?
对于明朝的评价,高晓松并非第一个提出质疑的人,事实上,纵观中国历史,明朝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朝代,它既有开创性的功绩,也有令人扼腕的遗憾;既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也有昏庸无能的君王,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草莽,凭借过人的胆识和谋略,在乱世中崛起,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他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社会经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为明朝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朱元璋的统治被称为“洪武之治”,是明朝历史上的一段辉煌时期。
朱元璋晚年也犯了许多错误,例如大肆屠杀功臣,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加强了统治的残暴性,他的继承者们,也并非都像他一样英明神武,明朝历史上,既有像朱棣这样雄才大略的皇帝,也有像明武宗、明熹宗这样沉迷享乐、不理政事的君王,高晓松以“无明君”来概括整个明朝的君主,显然有失偏激,明朝的皇帝们,性格各异,能力有高低,不能一概而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结合时代背景和当时的社会条件进行分析,而不能简单地以现代人的标准去评判古人。
“三无论”之辩:明朝真的无名将吗?
明朝的军事实力,同样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话题,明朝初期,为了巩固边防,抵御蒙古残余势力的侵扰,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了九个军事重镇,史称“九边”,这些边防重镇驻重兵,防御工事坚固,有效地保障了明朝北方的安全,明成祖朱棣时期,为了加强对北方的控制,五次亲征蒙古,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明朝的边防。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军事实力逐渐衰落,明朝中期以后,东南沿海的倭寇逐渐成为一大威胁,倭寇,是指来自日本列岛的海盗,他们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抢劫财物,杀害百姓,严重威胁着沿海地区的安宁,为了应对倭寇的威胁,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任用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将领,他自幼习武,精通兵法,在嘉靖年间倭寇猖獗之时,毅然投身抗倭前线,戚继光治军严明,注重训练,他针对倭寇作战特点,创立了“鸳鸯阵”,这种阵法灵活多变,攻守兼备,在与倭寇的作战中屡屡获胜,除了战术上的创新,戚继光还十分重视武器装备的改进,他改良了传统的刀、枪等兵器,并发明了一种名为“狼筅”的特殊武器,这种武器形似竹竿,顶端密布尖刺,专门用来克制倭寇的长刀,戚继光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灵活的战术,率领戚家军在浙江、福建等地多次击败倭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战绩,被誉为“民族英雄”。
戚继光的抗倭事迹,无疑是对“明朝无名将”这一论断的有力反驳,事实上,除了戚继光之外,明朝历史上还有许多名将,例如俞大猷、李如松、袁崇焕等等,他们都曾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为维护明朝的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无论”之辩:明朝真的无名士吗?
高晓松认为明朝“无名士”,或许是忽略了明朝中后期文人集团的活跃,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活跃,出现了一批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文人群体,他们关心国家命运,敢于直言进谏,批评时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东林党。
东林党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政党,而是一个以江南士大夫为主体的政治集团,他们以东林书院为中心,聚集在一起研讨学问,议论时政,东林党人主张“崇正学,黜邪说,励名节,正纲纪”,他们反对宦官专权,抨击贪污腐败,希望通过改革来挽救明朝的衰落,东林党人中,不乏敢于直言进谏、为民请命的正直之士,杨涟就曾多次上书弹劾权倾朝野的魏忠贤,最终遭到迫害,惨死狱中,还有左光斗、周顺昌等东林党人,也因为反对魏忠贤而遭到残酷迫害。
东林党人的悲剧命运,反映了明朝后期政治斗争的残酷和黑暗,他们的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们为理想和信念而献身的精神,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高晓松认为明朝“无名士”,或许是以传统的眼光来衡量明朝的文人,明朝的文人,虽然在诗词歌赋方面可能不及唐宋时期那样辉煌,但他们在思想和精神上的追求,却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个时代。
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小说,明代小说以其丰富的题材、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生动的艺术形象,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高峰之一,其中尤以“四大奇书”最为著名,《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为背景,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例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薄云天的关羽、奸诈狡猾的曹操等等,小说不仅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探讨了忠义、仁爱、智慧等永恒的人生主题,《水浒传》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为蓝本,描写了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的传奇经历,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充满反抗精神的英雄形象,例如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等等,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高晓松版VS当年明月版:解读方式大不同
与高晓松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年明月版《明朝那些事儿》,这部畅销书以轻松幽默的语言,将明朝近300年的历史娓娓道来,让许多读者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让枯燥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这种叙述方式不仅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也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明朝的兴衰历程。
相比之下,高晓松版更侧重于个人见解和争议性话题,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语言风格,对明朝历史进行了深入剖析,虽然这种解读方式容易引发争议,但也为观众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而当年明月版则更注重趣味性和通俗性,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了从元末农民起义到明末的历史画卷,两种解读方式各有优劣,但都为读者/观众提供了了解历史的途径。
历史解读的启示:多元视角看历史
无论是高晓松的“三无论”,还是当年明月的趣味性解读,都为我们提供了看待历史的不同视角,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教科书,而是可以多维度解读的鲜活故事,不同的解读方式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有人喜欢深入的学术研究,有人则偏好轻松的通俗读物,有人希望通过历史获得人生智慧,有人则想从中找到精神共鸣。
重要的是,我们在阅读这些历史解读时,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既要欣赏作者的见解,也要学会辨别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历史是复杂的,任何单一的解读都不可能涵盖其全部真相,只有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我们才能更接近历史的真实面貌。
高晓松版《明朝那些事儿》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语言风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明朝历史的机会,虽然他的观点可能过于主观和偏激,但这种争议性恰恰激发了我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让我们在争论中不断接近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