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老龄化发展蓝皮书》:老年人心理健康新路径
《中国健康老龄化发展蓝皮书》:老年人心理健康新路径
近日,《中国健康老龄化发展蓝皮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与施策(2023-2024)》正式发布。该蓝皮书由中国卫生经济学会老年健康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王红漫教授主编,历时两年完成,收录了25篇研究论文和报告,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我国健康老龄化研究与施策的发展热点、核心特征以及未来走向。
蓝皮书的发布,正值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之际。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2023亿人,占总人口的15.86%。预计到202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8亿,占总人口的近20%。面对这一挑战,蓝皮书以“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为主题,深入剖析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
蓝皮书指出,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老龄发展报告2024——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26.4%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其中6.2%的老年人有中重度抑郁症状。此外,23.76%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受,其中4.75%的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
更令人担忧的是,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城市老年人。调查显示,农村老年人感到孤独的比例比城市老年人高8.7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差异,反映了我国在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分配上的不平衡。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研究表明,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婚姻家庭、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社会参与度以及数字素养等。
- 婚姻家庭:丧偶和独居老年人更容易感到孤独,而婚姻满意、代际关系和谐的老年人则较少感到孤独。
- 经济状况:自评经济状况较差的老年人孤独感更强烈,相反经济状况较好的老年人孤独感较少。
- 健康状况: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感到孤独的比例高于没有慢性病的老年人。
- 社会参与:参与家族活动越多的老年人越不孤独,与邻居交往越多的老年人越不孤独。
- 数字素养: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相比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和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孤独感更低。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调查显示,经常上网的老年人中有84.7%从不感到孤独,只有2.8%的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与偶尔上网或不上网的老年人相比,经常上网的老年人孤独感最低。
创新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
针对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蓝皮书提出了以下建议:
构建老年数字教育政策体系:提高老年人数字素养,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实施针对性的老年人数字技能培训,加强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的社会宣传。
完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和就诊指导。常规性开展老年常见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的防治工作,如老年焦虑症、抑郁症、阿尔兹海默症的筛查和防治。
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鼓励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发展兴趣爱好,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互动交流。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发挥余热,增强自我价值感。
加强家庭支持: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让老年人在家庭中获得更多心理慰藉和情感支持。重视家庭建设,提升家庭成员间相互扶持的责任意识。
发展智慧养老: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养老服务效率和质量。推广智能可穿戴设备,监测老年人健康状况。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健康管理平台和应用程序。
未来展望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将成为一个长期而严峻的挑战。蓝皮书的发布,为我国应对这一挑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我们期待,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能够构建起一个更加完善的老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有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
实现健康老龄化,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让我们携手努力,为构建一个老年友好型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