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内不当言论,小心被法院判赔礼道歉!
游戏内不当言论,小心被法院判赔礼道歉!
近日,南京江北新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因网络游戏中的不当言论引发的人格权侵权纠纷案,再次敲响了网络空间言论自由的警钟。
案例回顾:游戏内辱骂与隐私泄露
在该案件中,玩家松鼠与贝壳因游戏内纠纷产生矛盾。松鼠不仅在游戏聊天界面发表辱骂性质言论,还进一步泄露贝壳的个人信息,包括姓氏、祖籍、身份证号码等敏感信息,并扬言要联系贝壳的丈夫。更甚者,松鼠还将威胁电话的录音发送给多人,煽动其他玩家对贝壳进行辱骂。
法院经审理认为,松鼠的行为已构成对贝壳名誉权和隐私权的侵犯。判决要求松鼠立即停止侵害隐私权行为,停止通过游戏公屏或微信方式泄露贝壳及其家人的身份信息,并通过电话或短信方式向贝壳赔礼道歉。若拒不执行,法院将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上公布生效裁判文书,产生的费用由松鼠负担。
法律解读:虚拟空间中的言论边界
这并非个案。在上海嘉定区人民法院审理的另一起案件中,玩家林某因在游戏中修改角色名辱骂他人,被游戏公司封号。林某要求赔偿损失6万元,但法院驳回其诉请,认定玩家言论应受协议约定、法律法规、公序良俗的约束。
北京互联网法院也审理了一起类似案件。玩家林某某在游戏中对白某某进行辱骂和诽谤,法院最终判定林某某构成名誉权侵权,需在游戏账号内的动态评论区赔礼道歉,并赔偿白某某精神损害及维权合理支出。
这些案例清晰地表明,虽然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但并不意味着言论可以不受约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八条的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在虚拟空间中,玩家的言论同样需要遵循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益。
平台责任:游戏公司的角色与义务
游戏平台在维护网络空间秩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EA游戏用户协议为例,平台明确规定用户需要遵守相关条款,不得从事违反协议的活动。如果用户违反协议,平台有权采取包括暂停或终止账户在内的必要措施。
然而,平台的责任并非无限。在上述北京互联网法院的案例中,法院认定游戏公司在接到投诉后及时删除不良言论,已经尽到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义务,无需承担连带侵权责任。这表明,平台在履行必要监管职责的同时,也需要平衡用户权益,避免过度干预。
玩家建议:文明游戏的实践指南
遵守规则:熟悉并遵守游戏平台的用户协议和社区规则,不使用侮辱性、诽谤性语言。
理性沟通:遇到纠纷时保持冷静,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避免情绪化的言语攻击。
保护隐私:不泄露自己和他人的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电话号码等敏感信息。
文明互动:以友善、包容的态度对待其他玩家,共同营造健康和谐的游戏环境。
及时止损:如果遭遇不当言论攻击,及时向平台举报,并保留相关证据,必要时寻求法律帮助。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正如南京江北新区人民法院法官所言:“网络空间同现实世界一样,交流互动偶有矛盾发生在所难免,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应对自己言行负责。”只有每位玩家都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平台规则,才能真正营造一个文明、和谐、安全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