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水流引发风暴潮,秦皇岛首当其冲
渤海水流引发风暴潮,秦皇岛首当其冲
2024年10月,一场罕见的“无风起浪”现象席卷了中国北方海域,从江苏南通到辽宁沿海,多地出现海水倒灌。在这场持续了近20小时的异常增水过程中,河北省秦皇岛市遭遇了达到当地橙色警戒潮位的高潮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海水倒灌现象。
秦皇岛市位于渤海岸边,是渤海沿岸的重要城市,历史上多次遭受风暴潮的影响。2024年10月的风暴潮事件中,秦皇岛市出现达到当地橙色警戒潮位的高潮位,多地出现海水倒灌。此次异常增水过程强且持续时间长,1米左右的异常增水在渤海沿岸持续时间超过20小时。
渤海的水流特征与环流模式
渤海水流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黄海暖流、沿岸流以及潮流的影响。冬季,偏北风驱动下,渤海南部的沿岸流自北向南流动,而黄海暖流则从老铁山水道进入渤海,向西和北流动。夏季,偏南风及黑潮的影响使得部分沿岸流向北转变。此外,潮流周期性进出渤海海峡,而余流较弱但对水质循环重要。
风暴潮的成因与影响
风暴潮是一种由强风引起的海水异常升高现象,通常与天文大潮叠加时危害最为严重。当强风吹过海面形成巨大波浪,推动海水向岸边涌来,如果恰逢天文大潮,月球和太阳引力叠加,就会导致海水涨潮达到最高潮位,形成更高潮位甚至冲破海堤侵入内陆地区。
秦皇岛的历史记录与应对措施
面对频繁的风暴潮威胁,秦皇岛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增强海岸防护能力。自2008年起,秦皇岛市率先在秦皇岛湾北戴河段开展岸滩修复,通过持续努力,如今的北戴河旧貌换新颜。近年来,秦皇岛市将岸滩修复工作从北戴河段向全域延伸,因地制宜开展“一湾一策”差异化治理,创新岸滩修复模式、实施河海联动治理、完善岸滩环境维护机制,不断提高岸滩和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截至目前,秦皇岛已累计修复岸线约46.15千米,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的美丽海湾展现在人们面前。
秦皇岛的未来展望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秦皇岛市正积极应对这一挑战。目前,我国沿海有超过200个验潮站,主要功能就是监测潮位变化。国家海洋预报台会根据台风、冷空气等强天气系统演变以及风暴潮实测资料,综合研判、应急会商,至少提前一天发布预警信息。我国也建有国家、海区、省市三级监测预警体系,各个预报机构会根据自身职责、管辖海域进行精细化预报,提供差异化服务。
秦皇岛市建立了全年垃圾清理‘5分钟反应圈’,确保丢弃在岸滩上的垃圾5分钟之内捡拾完毕。同时,秦皇岛市实施河海联动治理,构建起陆海一体化治理体系。在秦皇岛,海洋污染中80%以上为陆源污染,陆源污染的80%又源自河流。秉持系统修复理念,秦皇岛市实施河海联动治理,构建起陆海一体化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