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救助站:为迷途者点亮回家的灯
深圳救助站:为迷途者点亮回家的灯
在深圳,有一群人,他们日复一日地坚守在救助管理站,为那些迷失方向的人寻找回家的路。他们用真心、恒心和爱心,为一个个破碎的家庭点燃希望之光。
在深圳市救助管理站盛福寻亲工作室里,有一面挂满锦旗的墙壁,每一面锦旗上独一无二的二维码都在诉说着这里曾发生过的感人故事。在过去的五个年头里,工作人员帮助了超过一千名被救助人回家。
对于即将来临的春节假期,刘盛福和他的同事们也早已做好了充足准备,“站里过年期间会举办一些节日活动,我们也安排了值班,因为团圆的氛围很可能会刺激一些被救助者回忆起一些关键信息,可能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
盛福寻亲工作室锦旗墙
这里是他们的避风港,也是他们临时的“家”
“我们寻亲工作小组是2019年成立的,去年为了更好地促进寻亲工作的推进,专门成立的这个工作室。”刘盛福是深圳市救助管理站寻亲小组的元老级人物,2009年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市救助站工作。“我也是误打误撞进了这个行业,工作那么多年对救助站也有了深厚的感情,虽然我们的工作很繁杂,但能够帮助到别人,为他们找到回家的路,自己也觉得很骄傲。”
盛福寻亲工作室成立以来,一直借助“互联网+”寻亲信息推送及“公安技术”等手段,开创实践“321”特色寻亲工作方法,形成“低滞留率、低安置率、高周转率”特色寻亲模式,通过建立快速查询、长期跟踪、定期回访寻亲等机制,常态化开展身份不明人员及走失人员身份甄别。
对于这份工作,刘盛福说,寻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找不到家的人回到家中,得到妥善照顾或安置。有时候通过技术手段,可能15分钟不到就能找到被救助者的家人,但有时候这个时间可能长达十几年。“在找到真正的家之前,这里就是他们的家,是他们临时遮风挡雨的避风港,也是他们回家路上的指南针,我们会一直陪着他们,一点点找线索,帮他们找到回家的路。”
寻亲工作室为被救助人提供帮助
寻亲、回家 是工作是责任更是大爱
多年的救助工作让刘盛福经历了许多感动人心的事,这些人和事对于他而言早已不仅仅是工作内容,更是温暖的回忆。
“我救助的第一个人是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东莞阿婆,她和儿子在东莞摆摊谋生,有一天因为回家拿衣服给孙子而走失,她从走失到找到家人,整个过程差不多用了11年时间。”刘盛福告诉记者,阿婆本身没有录入户籍,所以通过户籍查询、人像比对和DNA等方式帮她寻亲并没有任何收获。“我们最后是根据她的口音以及日常接触中收集到的线索,在今日头条上将寻亲信息推送到她的老家赣州,有人认出了她并告知了她的儿子。”
阿婆的儿子最终在视频中确认了阿婆的身份,并在通过DNA确认后与阿婆团聚。
“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她儿子当时跟我说,这11年他从来没有离开过东莞,怕阿婆哪天回来了找不到他。”提起这位阿婆,刘盛福的情绪很激动,他说这些年的救助工作给他带来的改变很大,“一开始我觉得这就是一份工作,但当你见到亲人团聚的场景后真的会有很深的触动,帮助失散家庭团圆的过程非常有意义,它不仅是一份事业这么简单。”
寻亲工作室帮助被救助人回家
真心、恒心、爱心 大爱寻亲 温暖回家
多年的救助工作让刘盛福养成了耐心、细心的工作习惯,“我们的很多救助对象可能存在生活无法自理或者精神异常的情况,想要从他们身上获取有效信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刘盛福回忆说,他们曾帮助一位六十多岁的阿婆寻找家人,阿婆被送来救助的时候有精神异常的情况,也没有二代身份证,通过照片和DNA对比等方式都未能找到任何线索。“她记忆有些混乱,提供过多个地址给我们,湖南、湖北、攀枝花,我们一个个找过,都不符合真实情况。阿婆走失了快10年,最后是通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她耐心沟通引导,通过她偶然提及的一个名字,经过公安刑侦专家排查同名人士的社会轨迹,最终成功比对出身份,才帮她找到了家人。”
提到这位阿婆,刘盛福感慨良多,据他介绍,阿婆走失时孩子还很小,寻亲成功后,她的很多亲戚一起来接她回去,她还能认出其中的很多人。阿婆的妈妈当时已经90岁高龄了,连夜坐车来接女儿回家,当时她跟站里的工作人员说,自己一直以来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自己年纪大了,不知道这辈子还能不能再见到女儿。
阿婆的话给刘盛福带来的触动很大,也让他越发觉得这份工作的意义深远,寻亲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还代表着一个家庭的希望。“这份工作需要你有真心、恒心和爱心,才能在细小的蛛丝马迹里,找到他们身份的线索,和他们一起踏上回家的路。”
寻亲工作室帮助被救助人回家
回家,是救助站永恒的主题
盛福寻亲工作室是深圳市救助管理站的一个缩影,在这里还有许多一线工作人员日夜坚守岗位,努力帮助每一个被救助者回家。
救助庇护部的工作人员华群山是这里的老职工,他提起自己的工作饱含热情。“我1990年毕业参加工作就来了救助站,已经三十多个年头了。我一直都很庆幸,自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份工作还可以实实在在帮助到别人,这带给我非常大的成就感。”
据华群山介绍,因为流动人口比例较高,深圳是全国流浪救助任务最繁重的城市之一,2024年深圳市救助管理站的救助人数超过了8000人次。“有些人会主动来救助站寻求帮助,但也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主动来的,我们也会通过日常巡逻的方式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
华群山告诉记者,多年的救助工作不仅给他带来了成就感和自豪感,救助工作的大爱精神也对他的家庭成员产生了影响。“我儿子经常跟我来站里,他从小就知道爸爸一直在帮助别人,他也变得很有爱心很有责任感。有一次他来站里的时候这里正好在施工,路边有一排钉子没除干净,他就拿着工具自己默默地把钉子弄掉了,说怕别人不留神踩到了会受伤,听到他这么说我也觉得很欣慰。”
像华群山这样的一线救助人员还有很多,他们默默奉献,为社会安定和人民幸福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正如华群山所说,救助站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们的耐心守护,会给更多人带去希望和温暖,“群众满意”是对他们的工作最好的褒奖。
华群山为被救助人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