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年味:那些与鞭炮相伴的日子
童年的年味:那些与鞭炮相伴的日子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每当这句诗响起,我总会想起小时候在鲁南农村度过的那些春节。那时的年味,是那么的浓烈而纯粹,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喜悦的气息。
我的老家在鲁南的一个小村庄,三十年前的春节,最让人期待的就是放鞭炮了。那时候,男孩子们总爱聚在一起,手里攥着用压岁钱买来的鞭炮,小心翼翼地撕开包装,一颗颗地揪出来,生怕浪费了这难得的快乐。
记得最清楚的是那种叫做“麦秸亭”的小鞭炮,小巧玲珑,安全性高,最适合我们这些七八岁到十多岁的孩子。我们会找一块空地,把鞭炮一字排开,然后用香火小心翼翼地点燃引线。随着“噼里啪啦”的响声,我们欢呼雀跃,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我们庆祝。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尝试更大一些的鞭炮。那些“雷子”虽然威力更大,但也更危险。每次点燃后,我们都会迅速跑开,捂着耳朵等待那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有时候,我们会把鞭炮扔进水桶里,听那“嘭”的一声闷响,或者把它们埋在土里,看泥土被炸得四处飞溅。
除夕之夜,是鞭炮声最密集的时候。村里的小贩会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地叫卖鞭炮。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不同规格的鞭炮,大的在除夕夜燃放,中型的在蒸馍和炸丸子时点燃,而我们这些孩子,则会拿着小号的鞭炮,在院子里尽情嬉戏。
那时候的年夜饭,虽然没有现在这么丰盛,但每一道菜都凝聚着家人的爱。我们围坐在煤炉旁,吃着母亲亲手做的饭菜,听着窗外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感受着浓浓的年味。
正月初七,我们还会放所谓的“火神把子”,寄托着对家庭平安、远离火灾的美好祝愿。而到了元宵节,我们会把节省下来的鞭炮全部拿出来,尽情燃放,为这个喜庆的节日增添更多的欢乐。
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禁止燃放鞭炮。虽然这是出于对环境和安全的考虑,但不可否认,这也让年味变得淡了许多。有时候,我会怀念那些简单而纯粹的时光,怀念那些伴随着鞭炮声的快乐日子。
如今,很多地方开始尝试在特定时间和区域有限制地燃放鞭炮,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既能保留传统习俗,又能控制环境污染。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让年味与环保和谐共存。
年味,不仅仅是鞭炮声,更是家人团聚的温馨,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让我们共同努力,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能让这份美好的传统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