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从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到世界一流大学
哈工大:从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到世界一流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始建于1920年,最初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旨在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这所百年学府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程,从最初的中俄合作办学,到如今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谱写了一段辉煌的历史篇章。
建校初期:中俄合作的起点
1920年5月,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开始筹建,10月17日举行开学典礼。学校最初设有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首届招生103人,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教学语言为俄语。1922年4月,学校更名为中俄工业大学校,学制延长至五年,增设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
历史沿革:在变迁中成长
1928年2月,学校改由中华民国东省特区领导,更名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同年10月,法政学院和商学院并入,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校,进入中苏共管阶段。张学良将军担任校理事会主席,这是学校历史上第一位中国校长。
1935年3月,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学校被日本人接管,改用日语授课。1936年1月,学校更名为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1938年1月,学校再次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这一校名沿用至今。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哈工大由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由中长铁路局领导。这一时期,学校不仅医治了战争创伤,还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为新中国接办、改造和发展哈工大打下基础。
新中国时期的跨越发展
1950年,新中国正式接管哈工大,学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59年,哈工大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在这一时期,学校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如探月工程等,并荣获11项国家科学技术奖,独立完成成果数量居全国高校第一。
现代化建设:迈向世界一流
进入21世纪,哈工大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和科研实力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学校拥有9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和6个二级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7个学科被评为A类,其中工科A类数量全国第二。
截至2024年,哈工大有专任教师4120人,其中包括两院院士38人(含双聘)。此外,还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81人次、青年人才347人次。学校在航天、机器人、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
结语:从中俄工业学校到世界一流
从最初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到如今的世界一流大学,哈工大走过了百年辉煌历程。这所百年学府不仅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程,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的哈工大,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