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云锦博物馆新馆:文化地标新宠儿
南京云锦博物馆新馆:文化地标新宠儿
在南京建邺区纪念馆北路,一座形似云锦织物的建筑正在悄然崛起。这座采用白银色外观、曲面结构和镂空网纹设计的建筑,就是即将于2022年启用的南京云锦博物馆新馆。作为中国唯一的云锦专业博物馆,新馆不仅是一座展示云锦艺术的殿堂,更将成为南京新的文化地标。
新馆:城市新地标
新馆位于建邺区15号地块,正面全部在纪念馆北路上。其独特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云锦织物,整座建筑仿佛一块飘逸的云锦搭在织机架上。这种大胆的曲面结构和镂空网纹设计,不仅体现了云锦的柔美与精致,更彰显了现代建筑的创新与活力。
新馆的展示面积达4300多平方米,将设置多个特色展厅。其中,云锦操作展厅将展出12台传统“斜身式大花楼提花织机”,每台织机长5.6米、宽1.4米、高4米,由两名织工协同操作,日产量仅5~6厘米,生动再现了云锦的传统织造工艺。云锦精品展厅将集中展示明清以来的云锦代表作,包括复制的明万历皇帝龙袍料等珍品,体现了云锦的精湛技艺和皇家气派。此外,民族织锦表演厅将通过实景还原傣族竹楼、苗家村寨等场景,并配以少数民族妇女现场演示,展现中国少数民族丰富的织锦文化和生活习俗。
创新:古老艺术的现代演绎
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一时代命题,南京云锦博物馆新馆给出了令人瞩目的答案。在简名伟馆长的带领下,博物馆积极探索“非遗+科技”的新模式,利用数字化绘图软件快速完成云锦意匠图的绘制,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同时,博物馆还开发了适用于生活化场景的产品,如围巾等,让皇家艺术走进当代老百姓的生活。
在线上渠道方面,博物馆陆续开通天猫、抖音、微信等平台,将云锦产品打入年轻消费市场。据简名伟透露,目前购买云锦产品的更多是Z世代的年轻人。此外,博物馆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不久前在法国巴黎卢浮宫举办的锦绣艺术展览上,南京云锦博物馆受邀展示非遗云锦的现代艺术创作与“国际设计师南京驻地计划”跨国云锦艺术品。法国第一夫人布丽吉特·马克龙现场收藏了云锦作品《金蟒招财》,并表示要将其放在自己的办公室里。
传承:千年技艺的守护
南京云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公元417年,东晋权臣刘裕在南京城南秦淮河畔斗场寺附近设置锦署,专门管理和从事锦缎的生产,这是南京历史上第一个官办织锦机构,也标志着南京织锦业的开端。此后,南京云锦在元、明、清三朝700多年间一直为皇室服务,特别是明清两代生产的云锦衣袍官服,用料之珍贵、织造之精美登峰造极。
然而,到了近代,南京云锦的发展一度陷入困境。1912年以后,南京云锦失去了主要服务对象。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云锦仅剩下4台织机和3位传人。为了挽救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各界开始了长期的努力。1954年,南京成立云锦研究工作组,著名工艺美术专家陈之佛担任组长,他带着团队,花了4年多时间对南京云锦行业进行摸底调查,收集了大量资料,将云锦从濒临消亡的边缘拉了回来。1957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南京云锦研究所。从此,南京云锦研究所作为全国唯一的云锦专业研究机构承担起了重任。
2001年5月,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再加上多位专家的鼓励,王宝林和同事们看到了保护传承云锦技艺的希望。从2002年起,南京云锦研究所正式开启了申遗之路。他们开始着手准备申遗材料,对云锦技艺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整理,并拍摄申报片以展示云锦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2009年9月30日,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终于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过程,周双喜全程参与。其时,他和同事带着大织机,到了法国、挪威,还去了美国。每到一个地方,他们就把织机架起来,然后去展示,让更多的人看到。他说:“申遗本身也是一次宣传,它全方位地展示云锦的历史文化,云锦渐渐变成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
展望: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随着新馆的即将启用,南京云锦博物馆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新馆不仅将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还将成为云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通过数字化展示、互动体验和文创产品开发等方式,新馆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了解云锦文化,让这一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南京云锦博物馆新馆的建设,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城市文化发展的贡献。它将为南京增添一道新的文化风景线,成为展示中国织锦艺术的新窗口。随着新馆的启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南京云锦这门古老的艺术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