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村污水治理:世界银行贷款助力环境提升
浙江农村污水治理:世界银行贷款助力环境提升
近年来,浙江省在农村污水治理方面持续领跑全国。截至2023年底,全省已有18778个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高达93.2%,这一成绩位居全国各省(自治区)首位。这一显著成效的背后,离不开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大力支持,以及浙江省在农村污水治理领域的创新实践。
2014年以来,浙江省通过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为农村污水治理注入了强大动力。该项目单笔贷款金额不低于2亿美元,重点支持环境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老龄化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领域。在贷款资金的助力下,浙江各地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不仅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也为全国农村污水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浙江省在农村污水治理方面的一大亮点是建立了完善的政策和标准体系。2020年1月1日,《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个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地方性法规。在此基础上,浙江相继出台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排入标准》《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一系列地方标准,为农村污水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管理机制方面,浙江创新推行了“站长制”管理模式。全省设立了县、乡、村三级站长2.2万多名,构建了以县、乡、村、农户、运维单位为主体的“五位一体”运维管理模式。同时,浙江还建立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理服务系统,实现了省市县镇村五级贯通,提升了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的整体质效和水平。
在具体实践中,杭州淳安县浪川乡桃源村的治理经验颇具代表性。该村通过实施雨污分流改造,解决了污水直排问题,使得浪川溪入湖口断面水质持续稳定在Ⅰ类标准。更值得一提的是,桃源村还探索了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新模式。全村每日产生的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被分级用于农田灌溉、园林绿化等,真正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富阳区新登镇湘溪村则通过科技手段将处理后的污水回用于农业灌溉、园林绿化等,不仅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还为农村经济循环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据悉,湘溪村的污水处理设施每天可处理约100吨生活污水,尾水用于全村100余公顷的生态观光园中,回用率达32.22%,真正实现了水资源利用与农田灌溉、生态保护修复“两相宜”。
此外,杭州还率先建立了乡镇级水环境治理中心,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全方位监管。萧山区义桥镇的水环境治理中心,通过摄像头、流量计等感知设备进行在线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平台会立即向运维人员和监管人员发出预警,实现了污水运维的智能化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还建立了市、县、镇、村四级5700余人的农污“红色指导员”队伍,通过业务培训、主题活动、入户宣传等形式,有效提升了基层农污治理能力。这一创新机制,为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人力保障。
从全国首创农污零直排村,到全国首推农村污水分级处理分级排放,再到全国首建农污治理工作全生命周期“红色指导员制”,浙江在农村污水治理领域不断探索创新,逐步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治理体系。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浙江的经验表明,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完全可以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