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郑成功父子孙三代:王爷信仰的传承与演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郑成功父子孙三代:王爷信仰的传承与演变

引用
腾讯
10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129A04SYK00
2.
https://www.orchina.net/article/4199
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
4.
https://www.zhonghuadiancang.com/lishizhuanji/taiwanzhengshishimo/57072.html
5.
https://www.xmwenlian.com/home/article/detail/id/6077.html
6.
https://www.qidian.com/ask/tdyqbclxanj
7.
https://www.taimeng.org.cn/dtxw/dfxx/202405/t20240511_417496.html
8.
https://m.23mofang.com/ancestry/family/5ddb81565da740157e20ca89
9.
https://www.china8m.com/33993.html
1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0%81%E7%8E%8B%E8%88%B9

郑成功,这位民族英雄在台湾不仅留下了赫赫战功,更在民间信仰中被尊为王爷,成为全台四百多座庙宇的主神或陪祀神明。这一独特的王爷信仰,不仅是对郑成功历史功绩的纪念,更凝结着台湾人民对这位开台英雄的深深敬仰。

01

开台功勋:从民族英雄到王爷

1661年,郑成功率军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开启了明郑政权的统治时期。虽然他在台湾的统治仅持续了短短14个月,但其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深深影响了台湾的发展。他实施寓兵于农的政策,解决粮食短缺问题;招募大陆东南沿海因迁界令而流离的居民来台开垦,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同时,他还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改善民生。

郑成功在台湾的治理虽然短暂,但成效显著。他不仅驱逐了荷兰殖民者,还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台湾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功绩深深印刻在台湾人民的心中,为其后来被尊为王爷奠定了基础。

02

神化之路:从历史人物到王爷

郑成功去世后,其神化过程与清朝统治者的政策密切相关。康熙年间,清廷下令将郑成功与郑经的遗骸迁回福建南安安葬。这一举动引发了台湾民众的强烈反响,他们通过神化郑成功来表达对这位英雄的怀念。

在民间信仰中,郑成功被尊称为“朱王爷”,以“代天巡狩”的名义进行祭祀。这种称谓的转变,既是对清朝政策的规避,也体现了民众对郑成功始终保持着招讨大将军兼延平王身份的认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神化并未将其塑造为帝王,而是保持了其生前的将军事迹,体现了民间对其历史形象的尊重。

03

庙宇遍地:王爷信仰的普及

全台约有130座以郑成功为主神的庙宇,另有300多座将其作为陪祀的庙宇。这些庙宇的分布广泛,从台南的开台圣王庙到台北的延平王庙,从东部的花莲港开基庙到西部的鹿港天后宫,几乎遍布台湾各地。

庙宇的命名也颇具特色,常见的有开台圣王庙、国姓宫、延平王庙、开山王庙、开天宫、成功庙等。此外,为了规避清朝的禁令,一些庙宇采用隐晦的称谓,如“大人庙”“老爷庙”等,体现了民间对郑成功信仰的坚持。

04

仪式传承:送王船与王爷信仰

送王船是王爷信仰中最具代表性的仪式之一,也是闽南和台湾地区重要的民俗活动。这一习俗最早可追溯至15世纪,随着海上贸易和移民活动传播至东南亚地区。2020年,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关于送王船的起源,闽南与台湾地区盛行王爷信俗,王爷又称王公、大人、千岁等,称谓颇多。“其出游也,则曰代天巡狩”,送王船即是送“代天巡狩”的王爷。关于王爷的来历,据廖大珂考证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郑成功说,“延平郡王入台后,辟土田,兴教养,存明朔,抗满人,精忠大义,震曜古今。及亡,民间建庙以祀。而时已清,语多避忌,故闪烁其词,而以王爷称”;另一种是瘟神说,认为“王爷是纯朴之瘟神崇拜,神之功能经逐渐转化,终成全民普信之万能神祇”。

送王船仪式一般每三至四年举办一次,包括迎王、造王船、树灯篙、普度、送王船(踩街游行)等环节。王船的制作十分讲究,用竹扎骨架,糊以绫罗绸缎,大小类似真船。船上设有王爷宝座,插凉伞、羽扇,座列王爷彩扎神像,案桌上安放香炉、烛台、供品。船头与船身两侧遍插金瓜、银锏、枪、刀、剑、戟诸执事器械与五色彩旗,甲板上排列着各类侍从和兵丁的纸扎神像。王船类似明朝的官船,船上设有官厅。道士将一些彩扎的纸人放在船上,并搭一座彩扎的戏台,用一些彩扎的士兵放在船的各个角落,另外还配有纸扎的管粮官、火头军、开道兵等。船舱中装满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实物,人们择吉时在海边举行道教科仪后焚烧王船。

传统送王船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将王船放下水出海,随风漂流,称为“游地河”;另一种是将王船在海边放火焚烧,称为“游天河”,又称为“烧王船”。厦门早期送王船仪式主要采取“游地河”。晚清人施鸿保记载:“厦门人别造真船,其中诸物,无一赝品,并不焚化,但浮海中,任其漂没,计一船所费,或逾中人之产,付诸无用,殊可惜也。”

厦门送王船仪式的一大特点是用真船。在闽台其他地区,王船并非真船,多是绫、纸制成的模型,船中器物亦多以绫纸制成。例如,泉州“以纸为大船,送五方瘟神”;漳州的“王爷船”“亦皆绫纸所糊耳”;福州王船“糊以五色绫纸,内设神像及仪仗供具等,皆绫纸为之”;台湾王船“凡百器用、兵械、财宝,以纸或绸为之,无一不具”。与众不同的是,“惟厦门人别造真船,其中诸物,无一赝者”。这主要与经济条件有关,造真船、用真品开支浩大。

此外,厦门送王船仪式由民间机构进行组织和管理,如湖里区钟宅澜海宫、同安区吕厝华藏庵、海沧区钟山水美宫。群众参加送王船仪式,捐资捐物均自愿。送王船过程中还有各种踩街活动,如拍胸舞、宋江阵、车鼓弄、舞龙舞狮、南音、高甲戏、歌仔说唱等。

05

文化意义:王爷信仰的当代传承

王爷信仰在当代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王爷庙宇不仅是祭祀场所,还承担着文化传承、社区服务等功能。例如,嘉义溪口乡柴林村的开元殿,除了供奉郑成功像,还设有文物馆,收藏相关文物,成为研究郑成功历史的重要资料库。庙宇还附设老人养护中心,体现了王爷信仰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结合。

送王船习俗也与时俱进,从最初的航海者祈求平安仪式,演变为群众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和旅游节庆活动。它不仅在台湾本土盛行,还成为连接海外华侨华人、台湾同胞的重要文化纽带,展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郑成功从一位历史人物转变为王爷,这一过程体现了民间信仰对历史记忆的传承。王爷信仰不仅是对郑成功个人的纪念,更凝结着台湾人民对这位开台英雄的深深敬仰。通过庙宇祭祀、送王船等仪式,这种信仰代代相传,成为台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崇功报德的优良传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