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村人口流动背后的秘密:挑战与机遇并存
河南农村人口流动背后的秘密:挑战与机遇并存
2025年春运期间,河南省城乡间流动总量显著增加,跨镇总流量达到62.15亿人次,其中由城镇流向乡村的人均出行频次增幅最高。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河南农村人口流动的新趋势和深层次挑战。
人口流动:从“季节性务工”到“城乡双向互动”
近年来,随着城乡融合和一体化政策的深入推进,河南省农村人口流动呈现出新特点。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季节性务工返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城镇居民在节前返乡、参与年节活动以及返乡创业的趋势不断增强。这种双向互动的格局,表明河南省城乡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流动背后:工业化与城镇化双重驱动
人口流动的背后,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双重力量的驱动。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和优质公共服务,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据焦作市调研数据显示,实地调查的542户村民中,有外出务工的399户,占比73.6%;参与问卷调查的15—59岁男性青壮年中,外出务工人数为15466人,占比53.52%。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不仅改变了农村的人口结构,也带来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影响。
挑战重重:农村发展面临多重困境
人口大量外流,给农村发展带来了多重挑战。首当其冲的是人口结构失衡。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的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导致农村人口结构明显失衡。这种失衡进一步引发了连锁反应:
耕地撂荒现象加剧:调查的542户中,自己耕种的占67.1%,承包给别人的占27.2%,撂荒的占2.5%。个别农户因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家里劳动力缺乏,耕地广种薄收甚至撂荒,利用效率很低,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二、三产业发展乏力:随着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壮年外出,农村缺乏高素质人才,不仅农业生产受到影响,还会导致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乏力。比如,所调查农村有工矿企业的仅占65.7%,与过去相比,乡村企业不仅数量减少,而且部分企业效益也不好。
传统文化传承受阻:作为传统文化继承人的农村青年大量外出,导致他们对家乡的传统风俗文化倍感陌生,缺少日积月累的熏陶,也就难以接下代代相传的光荣任务,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延续性受到了巨大冲击。
公共设施闲置浪费:常住人口持续减少,人口密度和规模不断下降,公共服务设施(如高层级的商场、学校、医院、养老、交通等)就会因为“分散不经济”而难以提供,因撤点并校导致的部分农村幼儿园、中小学荒废化就是这样。
政策引领:以“三增”目标推动城乡融合
面对人口流动带来的挑战,河南省委提出“三增”目标: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这一战略部署,体现了河南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理念转变。
推动农业增效益:从“单一农业”向“融合农业”转型,通过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附加值。同时,依托农业科技进步、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生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推动农村增活力: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乡村治理,将数字技术、社区共建和法治理念相结合,农村治理变得更加科学高效。同时,推动农村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与现代产业融合,形成可持续的活力循环。
推动农民增收入:鼓励农民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分享更多产业增值红利。同时,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品牌农业,通过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让农民从每一亩地、每一头牲畜中获得更高收益。
未来展望:在人口流动中寻找新机遇
人口流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乡融合的重要体现。河南省在应对人口流动挑战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新业态、提升农民素质等措施,河南正在努力实现农业强省的目标,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