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即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和浙江普陀山,分别对应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观音菩萨的道场。这些名山的形成,是中国佛教信仰本土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性成果。
五台山盛景,摄影师:悟慈
“四大名山”的信仰是怎么形成的?
佛教传入中国后,开始了本土化的进程,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乘佛教。随着佛教信仰的长期积累,以及僧侣信众不断修学参访、兴建寺院,中国佛教的圣地信仰逐渐形成。到了明清时期,禅宗寺院逐步走向衰落,僧俗大众开始将传统名山作为主要的参访和进香地点,名山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四大名山”的信仰格局。
为什么是这四座山成为了“四大名山”?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圣凯在其文章《名扬海外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如何形成的?》中总结了六大要素:经典记载、地理环境、塔寺高僧、感应传说、信徒朝圣和国家支持。本文将从文化、环境、社会三个方面来探讨四大名山信仰的形成。
文化方面
作为菩萨道场,“名山”能够形成的首要条件是经典记载,这是信仰的根本来源。在《华严经》的不同译本中,都有文殊、普贤、观音菩萨道场的名称和地理特征的相关记载。而中国其他名山,如天台山、庐山、衡山等,虽然也有丰富的佛教信仰传统,但缺乏经典记载,因此难以形成名山的信仰圈。
五台山
唐译的《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记载:“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这里说的大振那国的五顶山,与五台山有暗合之处。五台山地处山西省东北部,共有五座山峰,山高顶平,故称五台山。
摄影师:悟慈
普陀山
唐译《华严经》记载:“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dá)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补怛洛迦也被翻译为补陀落迦、普陀洛迦、布达拉等,意思是小白华、光明山、海岛山等。在佛经中,补怛洛迦位于古印度南部的海岛,而先秦时期,中国就有将黄海以南泛称为“南海”的现象,因此,南海普陀山和南海观音中的“南海”一词,不仅借用了佛教典籍的相关记载,也借用了古代“南海”这个词语,以证明普陀山就是观音菩萨的正道场。
峨眉山
晋译的《华严经》记载:“西南方有菩萨住处,名树提光明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贤首,有三千菩萨眷属,常为说法。”这里的光明山,就是峨眉山的别名,今天,在峨眉山万年寺山门上方,还挂着“大光明山”的匾额。峨眉山因山上有山峰相对,形似蛾眉而得名,包括大峨眉、二峨眉、三峨眉和四峨眉。
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因有九座山峰形似莲花,所以在唐天宝年间被改名为九华山。九华山被列入四大名山的时间最晚,主要是因为新罗僧人金乔觉(金地藏)在九华山修行的应化事迹。据唐代隐士费冠卿撰写的《九华山化城寺记》记载,金乔觉圆寂后,人们发现他“颜亦如活时,舁(yú)动骨节,若撼金锁”,因此,僧众们把他视为菩萨现世,尊称他为“金地藏”,并建造了肉身塔供奉。
这些经典记载对于四大名山的宣传力度非常大,因为有了文字记载,自然就会有所谓的感应传说,比如五台山的文殊化身、普陀山的梵音洞、普陀山的“普贤祥瑞”等等,这些神迹,就成了信徒们口口相传的口碑素材,不断地激发着信徒们的信仰热情,也推动着人们前来朝访巡礼。
环境方面
“名山大川僧占多”,自然环境也是吸引信众的重要条件。在四大名山中,五台山清凉高耸,峨眉山有金顶佛光,普陀山有海岛潮音,而九华山雄奇灵秀,这些都是它们成为佛教名山的自然禀赋。
社会因素
一座名山的发展,离不开当权者的支持。下面来看古代各朝皇帝是如何助力四大名山发展的:
五台山
唐代宗时期,密宗高僧不空三藏上奏,建议将文殊菩萨尊奉为天下寺宇食堂中的“上座”,认为这样可以让人们在就餐时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和庇佑,同时还能增长智慧。唐代宗还钦定普贤菩萨、观音菩萨为“侍者”,从而确定了五台山为名山之首。
峨眉山
北宋时期的皇帝对峨眉山极其偏爱。宋太宗和宋真宗都曾捐款捐物,并翻新、重修殿阁造像。宋太宗于太平兴国五年命人在峨眉山铸造金铜普贤像、重修寺庙;端拱二年,再命人领300两黄金修补普贤像、并再次翻修庙宇。宋真宗即位后,更是重视,大中祥符四年,真宗诏赐黄金3000两,增修峨眉山普贤寺,另外还设了三万僧斋的量,每年还可以扩招4人。
普陀山
明神宗时期,曾经数次赐藏经,崇祯时期,还曾经命令皇亲国戚田弘遇(也就是陈圆圆的干爹),亲自捧御香祈福观音大士。到了清代,康熙二十八年,康熙拿出1000两帑金(也就是国库里的钱),送到普陀山造寺庙;十年后的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到杭州,又命人携带1000两黄金赐给普陀山,并且传旨“山中乃朝廷香火”;等雍正即位后,雍正九年,他大手一挥,怒刷帑金七万两,重修了山上两座寺庙。
九华山
九华山的发展主要是在明清时期。明万历年间,明神宗两次颁赐化城寺藏经;康熙三次遣内侍来进香,并赐额“九华圣境”;乾隆四十一年,则向化城寺赐额“芬陀普教”。
总结
佛教在印度消亡之后,中国佛教接稳了接力棒,并且完成了佛教在信仰、思想、制度三个层面的本土化,从而巩固了中国在世界佛教中的中心地位。四大名山说法的出现,更是说明了中国佛教已经深入中国社会,凸显了中国佛教在信仰上的独特性。这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世界佛教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