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国土空间规划:黄河金三角的新篇章
运城市国土空间规划:黄河金三角的新篇章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南部,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总面积14182平方千米。作为太原、西安、郑州三大城市的交汇点,运城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被定位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华夏文明根祖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并致力于成为中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生态空间保护:构建绿色屏障
运城市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将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根据《运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全市共安排重点项目254个,涉及河津市23个项目。这些项目涵盖废弃矿山治理、水生态与水环境综合治理、水资源保护、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土地综合整治、耕地质量提升及连片整治、城镇人居环境提升、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生态廊道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监测评估等多个方面。
具体项目包括运城市黄河流域及重点地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环境修复治理项目、瓜峪水库生态修复环境治理工程、河津市汾河干流堤防生态治理与保护工程等。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碳汇能力。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根脉
运城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运城市严格遵循《国土空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指南》(TD/T1090-2023)的要求,将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城市发展的全过程。
规划重点包括:
- 保护名录:建立完善的历史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涵盖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 历史文化保护线:划定历史文化保护控制线,严格保护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
- 地域特色分区:根据区域文化特色,划分不同的文化保护分区,实施差异化保护策略。
- 遗产本体及其环境安全韧性:加强文化遗产本体保护,同时注重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
- 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将其融入现代生活。
- 基础设施:完善文化保护基础设施,提升保护能力。
- 地上空间地下空间统筹:协调地上地下空间利用,确保文化遗产安全。
- 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管理。
区域合作:共绘发展蓝图
运城市在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的同时,积极融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自1986年“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成立以来,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已走过近40年的历程。2014年国务院正式印发《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明确了区域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产业分工协作、促进生态环境共建、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协同推进改革开放等。
运城市在区域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基础设施建设:与周边城市共同推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
- 产业协作:依托自身资源优势,与周边城市形成产业互补,共同打造能源原材料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等。
-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共同推进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文化旅游:整合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提升区域文化旅游影响力。
展望未来:打造黄河金三角明珠
运城市通过科学的国土空间规划,正在逐步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的目标。随着生态修复项目的持续推进和文化遗产保护的不断加强,运城将不仅成为黄河金三角区域的生态屏障,更将成为展示华夏文明魅力的重要窗口。
在区域合作的框架下,运城市将与周边城市携手共进,共同谱写黄河金三角区域发展的新篇章,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