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知性朋友圈:三位才女的风雅人生
苏轼的知性朋友圈:三位才女的风雅人生
苏轼的一生,是文学与情感交织的一生。在他的生命中,有三位知性女性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他的精神世界。她们是王弗、王闰之和王朝云,三位才情出众的女性,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与苏轼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弗:知书达理的红颜知己
王弗是苏轼的原配妻子,两人于1054年成婚,彼时苏轼19岁,王弗16岁。王弗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理,与苏轼可谓是才子佳人,情投意合。他们在一起生活了11年,王弗为苏轼生了长子苏迈。
王弗不仅是苏轼生活中的伴侣,更是他事业上的得力助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而王弗则聪慧低调,常常在屏风后静听苏轼与客人的谈话,并适时提出自己的建议。苏轼读书时,她也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也能及时提醒。可以说,王弗是苏轼绝佳的贤内助。
然而,命运弄人,公元1065年,年仅27岁的王弗因病去世,留下了苏轼和年仅6岁的苏迈。苏轼痛不欲生,写下《亡妻王氏墓志铭》以寄托哀思,并在王弗坟茔旁亲手种植了3万株松树以寄哀思。10年后,苏轼又写下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表达了对王弗无尽的思念之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王闰之:温婉智慧的贤内助
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性格温婉,与苏轼共同度过了许多艰难岁月。她擅长烹饪、种植等生活技能,是苏轼生活中的重要支柱。王闰之与苏轼共同生活了25年,为他生了次子苏迨与三子苏过。
在这段时期,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等重重磨难,但王闰之始终不离不弃,与他同甘共苦。在最困难时期,她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丈夫解闷。可以说,王闰之是苏轼中年时期的坚强后盾。
公元1093年,46岁的王闰之在开封染病去世。苏轼悲痛欲绝,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后来,苏轼死后,其弟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他们“惟有同穴”的愿望。
王朝云:艺术才华的知音
王朝云原本是买来专门侍奉王闰之的丫头,后来成为苏轼的侍妾。她比苏轼小26岁,12岁时就进了苏门。6年后,即公元1080年,18岁的王朝云被44岁的苏轼收为侍妾,两人正式同房。
王朝云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她陪伴苏轼度过了晚年的岁月。苏轼对她宠爱有加,常常为她写诗填词。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这位才女。公元1096年,年仅34岁的王朝云因染瘟疫而去世。苏轼悲痛万分,为她写下了多首悼亡诗词。
苏轼与王朝云的相识,源于一场西湖上的宴饮。熙宁六年,苏轼与友人在西湖上宴饮。夏日荷风伴着袅袅的琵琶之音,场景如梦如幻。苏轼就是在这场宴饮遇到了陪伴了他二十余年的王朝云。当时苏轼36岁,王朝云虽然只有12岁,但是已有风华绝代之风姿。比起容貌,更让吸引人的是她独特的气质。她因为早年家境贫寒而沦落风尘,成为一名西湖歌女。但是她天资聪颖,独具一股清新不俗的气质,沦落风尘却又出尘绝世。
而西湖这烟雨朦胧之地本身就会让人的心变得更加柔软,因此美景和美人一下子就俘获了苏轼这位文坛大家的心,他挥毫写下了那首千古名篇,传诵至今。
那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为何传颂千年,被无数人引用来赞赏心仪的女子呢?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相信这首诗大家并不陌生,这是中小学必背的古诗名篇。这首诗乍一看很难看出是描写心上人的,更多的是在描写西湖的美景。
对此,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妖猫传》中白居易对李白《清平调》的解读。《清平调》在电影中描写的是李白未见杨贵妃时用想象的画面来描写这位天下第一的美人。电影中的白居易和僧人发问,为何李白不直接描写贵妃的美貌,反而要说什么花朵和云彩。
那是因为贵妃的美貌没有办法用凡俗之物和言语来形容出来。
所以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清平调》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不同的是,苏轼是在见过王朝云这位心上人后写的。不言她到底有多美,反而是留住了自己与她初见时的美景。
酒不醉人人自醉,景之所以让我如此动心,是因为你也在这景色之中。近处的西湖在阳光下波光粼粼,而远处的山色朦胧笼罩在烟雨之中。我想要把这西湖比作西施,不论是浓妆还是淡妆都是那样美得惊心动魄。
王朝云不仅貌美,而且才艺出众,能歌善舞,尤其擅长吟唱苏轼的诗词。她与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有着深厚的共鸣,成为了苏轼晚年的重要精神支柱。苏轼曾评价她说:“不学道,不传经,不识字,不学佛,却能通禅理,解诗文,知音律,识人心。”
苏轼与这三位女性的关系,展现了“知性之相知”的不同层面:与王弗是才子佳人的精神共鸣,与王闰之是患难与共的生活伴侣,与王朝云则是艺术才华的知音。这些深厚的情感纽带,不仅丰富了苏轼的人生经历,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