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购物狂欢,银行如何用定位防诈骗?
双十一购物狂欢,银行如何用定位防诈骗?
随着双十一购物节的到来,各大电商平台交易量激增,银行也加强了金融交易安全措施。通过读取用户的手机定位信息,银行能够有效识别异地登录、异地消费等潜在风险行为,从而防范欺诈和盗刷。例如,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在最新版App隐私政策中明确指出,获取用户位置权限主要用于电子银行交易风控。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消费者的财产安全,也为双十一期间的网购狂欢提供了有力保障。
双十一网购安全风险现状
近日,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发布双十一消费提醒,强调理性消费和防范诈骗。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双十一网络集中促销合规提示》,要求电子商务经营者规范经营行为,维护网络市场秩序。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和消费者协会提醒消费者识别虚假优惠,警惕平台外交易风险。宁波市消保委特别指出,近期有不少消费者反映被诱导进行平台外交易,存在较大安全风险。
宁波市消保委公益律师魏柴惟一表示,虽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平台内经营者不能以未经过交易平台支付为由抗辩,但消费者在实际维权过程中仍可能面临责任主体难确定、售后服务难保障、关键证据易缺失等问题。因此,消费者在双十一期间应格外警惕,选择正规平台交易,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
银行如何利用定位信息进行风控
在双十一期间,银行通过多种风控手段保障交易安全,其中定位信息发挥着重要作用。银行的风控体系分为贷前、贷中、贷后三个阶段,涉及申请评分卡、交易反欺诈、客户流失预测等多个模型。在交易反欺诈模型中,银行会分析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判断交易是否异常。
例如,如果一个用户的账户在短时间内出现异地登录或异地消费,银行的风控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通过对比用户的历史交易地点和当前交易地点,银行可以识别出潜在的盗刷行为。这种基于定位信息的风控手段,在双十一期间交易量激增的情况下,能够有效提升交易安全性。
隐私保护与安全的平衡
在利用定位信息进行风控的同时,银行也必须严格遵守用户隐私保护政策。以Apple为例,其隐私政策明确将任何与已识别或可识别的个人相关的数据视为个人数据,并强调用户有权访问、更正、删除个人数据。银行在使用用户数据时,也必须遵循类似的隐私保护原则。
银行在获取用户位置信息时,需要获得用户的明确授权,并且只能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使用这些信息。同时,银行还应采取严格的技术措施,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防止信息泄露。这种在隐私保护与安全防范之间的平衡,是双十一期间银行风控工作的关键。
实际应用案例
在实际应用中,银行通过供应链风控数据产品,有效提升了双十一期间的交易安全性。中数海量公司开发的供应链风控数据产品,通过分析企业订单流、现金流、合同流、物流和外部征信等数据,形成企业经营评级,并出具内部信用评级证书。这不仅帮助贸易企业更好地管理链上企业,及时掌握经营风险,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可靠的贷前风险评估和贷中监控依据。
据统计,使用该风控产品的企业回款率提升了85%,应收账款周转率提升了40%,账款逾期时长缩短至原来的三分之一,年营业收入提升了100%。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银行通过定位信息等数据进行风控的有效性。
结语
双十一期间,银行通过定位信息进行风控,既保护了消费者的财产安全,又维护了电商平台的交易秩序。在这一过程中,银行需要在隐私保护和安全防范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所有操作都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正规平台交易、理性消费、保护个人信息,仍然是享受双十一购物狂欢的前提。